阅读历史 |

第223章 开原八百里急报!(1 / 2)

加入书签

孝端太皇太后当天下午,就把新城侯王国兴,永年伯王明辅、永宁伯王长锡这三人叫进了宫,面谈了一个多时辰。

第二天,一位侯爷两位伯爷,就将那些不法收入上缴了国库。

现银就有近三百多万两,金珠玉宝无算,良田共计五千多顷,明朝时百亩为顷,可见这是极大的一块土地了。

但他们毕竟是太皇太后的亲兄弟,这些不法收入退还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余的淮安侯李承晚、武清侯李存善,朱由校可没跟他们俩客气,这两位是李太妃(原来的李选侍)的家人。

这两人,与霍维华和崔呈秀两个倒霉蛋一起,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

但这三个衙门里的堂官都是递交了辞呈的,现在既然有活干,也就这么不清不楚的干了起来。

随着这五人的入狱待审,天启元年的反贪案也落下了帷幕。

朱由校倒是大手一挥,北直隶皇田有两万多顷,连同之前那五千顷,一并由顺天府尹沈应文,退还给百姓。

是退还,不是卖,也就是说这些田地是免费发放给百姓的,按照朝廷的正常赋税纳税即可。

但朱由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前两年,地里只可以种番薯,朝廷对于这些田赋,也只收番薯。

他一直都记得,光宗驾崩前,念念不忘的就是百姓如果有了番薯,就有了饭吃。

朱由校亲笔所提的“永不加赋”,已经在九门外悬挂,昭告天下。

随着这退田令一出,百姓们自发的聚集到午门外朝拜叩首,三日不绝。

杨延宜也终于足额领取到了军饷,开始对外招兵。

徐光启督办制造的五千支遂发枪,也交付给了杨延宜。

实木枪柄上还刻有一行小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不仅如此,徐光启还针对竹筒雷的特性,研制了新型的手雷。

他将竹筒的材质更改为铁制,因为他认为爆炸是因为火药燃烧气体膨胀所致。那换作铁皮后,燃烧更加充分,且铁皮也会成为伤敌的利器。

不得不说,徐光启自从被杨延宜点拨那蒸汽机的原理后,是开了窍了。

经过他新研制的手雷,比原先的竹筒雷要稍重一些,但威力却是至少大了三成以上。

遗憾的是,即便有了足够的粮饷,募兵却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北直隶的百姓大多比边民富庶,在这明末时间,从军乃是最下等的选择。

所谓贼配军这种固有观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为此,杨延宜也急的嘴上都起了泡,他又不愿意去吸收那些军户里的老油条,不得已到离京城更远的地方去募兵。

就在这一片欣欣向好之际,从广宁八百里加急的军报,打破了一切平静。

朱由校收到了熊廷弼的奏报,立即召集百官议事。

而那些递交了辞呈的官员,此时也顾不上脸面了,齐齐来到了乾清宫。

熊廷弼的奏报中,指责王化贞轻敌,以至于被内奸孙得功打开城门,将沈阳献给了建奴。

他自己考虑到铁岭已不能守,遂带领本部两万军马,前往广宁以拒建奴。

王化贞从宁远发回来的奏报,则是怒斥熊廷弼拒不派兵救援沈阳,对熊廷弼则多有指责。

杨延宜由于去了北直隶募兵,目前不在京城内,朱由校一时没了依仗,顿时有点慌神。

方从哲仔细的查阅过奏报后,问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他说道:“熊廷弼竟然敢弃守铁岭!那开原呢?”

“开原尚未有消息传回来,阁老,您是担心开原也丢失了吗?”

朱由校一边命人急召杨延宜入京,一边回答道。

他想起杨延宜制定的平辽策,当中关于辽东最重要的就是沈阳。

沈阳是大明朝廷在辽东的重镇,辽东最大的火器制造厂,就在沈阳。

群臣商量了半天,也没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来。

但相互攻讦却少了很多,再没有谁去拿熊廷弼的事儿指责方从哲。

也没有谁提出东林党是王化贞的后台,因此要负责之类的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