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9章 新的实验装置(1 / 2)

加入书签

“更智能的控制系统(AI)”

“更加精准耦合的托卡马克装置内超高温等离子体运动规律模型。”

“更加能够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

“室温超导材料(常温和超高温下能够满足更强磁约束和承受更高负荷的线圈材料)”

莫道在一个小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上了这几行内容。

EAST项目的研究为什么陷入停滞,就是基于这些大的方向。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超出了EAST项目研究团队负责的内容。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困境,本质上和EAST研究团队没有太大关系,也不是他们的原因。

就像是基于室温超导材料或者其他更适合的材料,EAST的研究员们,当然可以设计一个更优秀的托卡马克装置,

但这种材料目前都不存在,也找不到其他更适合的材料。

那EAST的研究员们除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一些‘雕花’的活,将现有的材料竭力用出花来以外,又能怎么办。

即便是EAST团队中有合作的材料研究团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研究,

即便是EAST团队和其他从事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团队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室温超导材料,依旧遥遥无期。

莫道看着白板上已经写下的几行字,往下划了个箭头,

再写下了几行新的字。

“计算机中AI模型。”

“湍流问题。”

“材料学理论问题。”

这是基于上面几个方向,更本质的问题。

核聚变在理论上是成熟的,没有太多的疑问。

但不代表,核聚变堆的建造不存在理论问题。

可控核聚变实现遇到的问题,落到最后依旧还是理论层面的不足。

材料学方面如同抽盲盒般的研究过程,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

让人迟迟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AI方面也是同样的,AI理论并不完善。

等离子体运动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更是如此。

看起来可控核聚变堆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依旧是理论问题。

某种程度上,

这就是人类想要在还没完整满足‘前置理论’的情况下,

想要通过技术层面,实现可控核聚变堆。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不少领域都存在理论滞后,既技术能用就先拿来用,理论后面再说。

只是,这种方式放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变得很难很难。

莫道望着白板上,自已写下的这些内容,

再思索了许久。

最终将‘湍流问题’以及对应的‘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圈了起来。

没有室温超导材料,可以先用零下一两百度的高温超导材料将就用着。虽然会带来设计和消耗上的问题。

控制系统,也是一样,没有合适的AI就先用一个针对性的程序先将就用着。

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也先将就着。

最后,

莫道选择的突破方向,就是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

这个方向,看起来最难,对于莫道来说,反倒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材料,即便是莫道现在去研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材料。

而等离子体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

最关键的是,莫道不需要找到一个通用的湍流模型。

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基于托卡马克装置的,可控核聚变内等离子体这一单独情况的理论模型。

不管是物理还是其他领域,一个单独,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总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