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大秦弓弩的可怕(1 / 2)
正在他们犹豫该怎么做的时候,大秦的战舰之中已经有一片特殊的雨点向着他们飞了过来。
片刻之后只听到一阵惨叫,接着就是成片的联军士兵倒了下去。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从大秦的战舰之上飞过来的那些特殊雨点。
哪里是什么雨点,分明就是密密麻麻的箭镞。
大秦海军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投降的机会,他们清楚,此刻死期已经到了。
他们能做的,只能是选一种死法,对面漫天箭雨,大批的联军士兵直接跳入了海中。
与其站在甲板船舱之上,被射成筛子,倒不如直接跳入海中。
虽然这种天气海中也是凶险万分,但好歹还有一丝活命的机会。
各国联军,遭遇到了大秦强烈围攻,瞬间溃败。
他们本以为计划非常的顺利,已经成功了一半,可实际上这些都是大秦海军有意为之。
这一切都只是一个陷阱。
面对大秦海军的箭雨,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大秦本就以弓弩技术出名,虽然说现在已经有了火炮,火药等等重型武器。
可是在弓弩的改良,使用之上,赢羽并没有放弃。
这么多年以来,不仅仅只是材质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弓弩的结构方面,赢羽也做过了大量的改良。
古时候的传统弓箭固然不错。
但实际上在同等重量的弓箭之下,把古代形式的半月弓换成复合弓的样子。
毫无疑问,可以在更大程度之上提升弓箭的杀伤力。
同时也可以节约射手的体力。
简单的说来,以前需要百斤的力量,能射出的弓箭,如今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可能只需要花费七成或者一半的力量。
这样显著的提升,对于弓弩的使用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在结构做过改良之后,连续使用弓箭,对于持弓者的损耗也大大的降低了。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原来连续射箭只能射出十支,那么用经过改良后的复合弓最少能射出十五支箭。
这样的提升,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一来一回之下,即便是已经改用火炮为主要海上作战武器的大秦海军。
他们的弓弩技术同样也没有落下半点。
相反因为有了更加高级的弓弩使用,大秦海军使用弓箭的能力比以往提升了太多。
如今如同雨点一般的箭矢飞向了敌军。
只是一轮齐射,前来偷袭大秦海军的各国联军已经损伤大半。
原本如果他们所有人都分散在小船之上的话,即便大秦依旧可以对他们造成杀伤。
但毕竟小船的分布零零散散大,想要集中快速的射杀他们,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今他们却是自寻死路,自己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绝无生路的境地。
眼看着旁边的同伴倒下,他们也见识到了大秦弓箭技术的强悍之处。
因为所有被弓箭射中的同伴无一例外,箭镞都是直接射穿身体。
要知道弓箭的远程打击能力虽说非常强大,但在这么远的距离之中,要把一个人射穿的话是非常不容易的。
可眼下他们看到的却都是这样。
并且这些被射穿的人,伤口都非常的奇特。
这种不规则的伤口,即便想要治疗,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战场之上根本没有这样多余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伤口。
所以被这些弓箭透体而过的人,只能等着血流身亡。
有的士兵站的比较近,被箭镞透体而过射穿的箭定在了甲板上。
联军的士兵这才发现大秦海军所用的箭镞,和他们所认知的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箭镞前端锋利无比,并且都呈现出螺旋状。
仅仅只看一眼,他们就马上能确定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更加容易射入人体之中,在箭镞的尾巴部分却是非常锋利并且不规则。
这样箭头很容易就带着整根箭射入了敌军的身体。
同时在这些箭镞透体而过的时候,尾巴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就会给身体造成几乎难以处理的伤害。
之所以敢这么设计,那一定是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这些弓射出来的箭,一定能够洞穿敌人。
仅仅只通过一根箭镞,敏锐的人就已经察觉到了大秦军队的装备,只怕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更加强悍。
于是那些侥幸躲过第一轮射击的人,第一时间就直接跳入了海中。
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清晰明了。
如果继续留在大秦的这些舰船上,那毫无疑问,即便是没有被这些弓箭射死,接下来也会成为阶下囚。
而在这样重要的战争之中,他们怎么可能会优待俘虏,必然只会第一时间杀掉。
所以如果再停留在大秦的战舰之上,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这一次参与行动的联军士兵,因为清楚这一次要针对的是大秦海军,所有人都擅长水性。
此刻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即便没有救生的小艇,他们只能跳入海中。
他们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也等同于把生死交给了老天。
因为这一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在这无风浪三尺,有风浪三丈的大海之上,蓦然跳入了海中,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九死一生的经历。
并且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这残酷的海上风暴。
他们跳入海中之后,也会面临大秦海军的攻击。
虽然说他们再一次化整为零,各自跳入了海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死伤。
但这也只是针对于联军的整体而言。
这些死亡的威胁在对于个人的时候,同样是没有减少丝毫的。
落入水中的联军士兵在大秦弓箭的攻击之下,同样死伤无数。
同时那些水性稍微欠缺或者运气稍微不好的人,在这大浪之中直接没入海中,就再也没有冒过头。
显然是已经葬身大海之中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