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0章 各方反应(1 / 2)

加入书签

南阳,后将军府。

“哈哈哈…”

后将军府大堂内,袁术正召集一众文武商议出兵雒阳。

这时,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雒阳的急信,一观信中内容,袁术忍不住哈哈大笑。

堂中,一干文武,齐齐望向堂上袁术,不知袁术看到了什么消息,竟如此开怀?

须知,最近袁术心情很不好,因为袁术战无不胜的金牌小弟孙坚,在不久前征讨荆州时,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暗箭射杀。

金牌小弟孙坚的死,对袁术打击不小,使袁术失去了夺取荆襄的机会,令袁术不得不改变攻略荆襄的计划,转头向东或者向南扩张。

诚然孙坚的死,对袁术是不小的打击,但袁术依旧是当世第一诸侯。

此时的袁术,不仅掌控了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还掌控了豫州除陈国之外的五郡。

而豫州,是天下人口最稠密的州,袁术家乡汝南郡就是天下第二人口大郡,有两百多万人。

同时,袁术还掌控了豫州另外四郡,光在豫州,袁术就掌控了五百多万人口,而且这是官方统计数据,豪强大族隐匿的人口,还不算在其中。

另外,袁术还派孙坚的小舅子吴景,打跑了九江太守周昕,占得了扬州九江郡,这又是一个人口百万的大郡。

时至今日,袁术手中掌控的人口直逼千万,麾下带甲四十万,绝对是此时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诸侯。

半个月前,袁术收到董卓身亡的消息,瞬间让袁术觉得这是一个趁火打劫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开头,袁术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出兵雒阳一事。

而这事,商议了半个月,也还没有落实下来,这令袁术非常怀念,有金牌小弟孙坚在的日子!

若孙坚还在,他早就打去雒阳了。

堂上,袁术哈哈大笑后,突然意识到,小皇帝死了,我应该哭一下才对,不能笑得这么开心。

只见,袁术脸上笑意尽散,高鼻深抽几下,使劲挤出几滴眼泪,捧着书信,露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嚎啕大哭:

“大汉亡国了,大汉亡国了啊!呜呜!”

堂下一众文武,被袁术给整懵了,刚才主公你笑得那么开心,咋一下又哭得这么伤心?

等等….主公说什么?

大汉亡国了?

袁术麾下一众文武,大失惊色,显然很难消化袁术这句话。

“主公!”

袁术麾下首席谋士杨弘,躬身施礼,不解地望着袁术,大汉怎么就亡国了?

“呜呜!”

袁术满目影帝泪,将手中书信递与身侧侍者,悲呼:

“诸君一看便知,呜呜!大汉亡国了啊!”

杨弘接过信件一看,目瞪口呆,小皇帝刘协死了!

而刘协才十岁,自然没有造出继承人的功能。

若此时在天下平靖时期,皇帝后继无人,朝廷完全可以从刘汉宗室,挑选一位血缘最近的刘姓诸侯继任皇位,比如桓帝刘志,灵帝刘宏,都是这么坐上皇位的。

但现在,天下各地割据,谁会承认从宗室挑出来的人当皇帝?

如此,大汉真相当于…亡国了!

杨弘看后,沉默不语,将书信传给刚从幽州回来不久的阎象。

阎象一看信件,与杨弘差不多,面色凝重,沉默不语。

书信在堂中无声传阅,袁术在堂上卖力表演,哭得稀里哗啦…..

不得不说,能成为一方诸侯的人,在演技方面绝对个顶个。

堂中一众文武看过信件后,都显得难以置信,难以适从。

袁术哭了好一会儿,他觉得自己已经对得起汉室了,拭去泪水,痛心疾首道:

“当今天下,海内鼎沸,兵戈不息,本应天子,力挽狂澜,平靖天下!然,今天子早崩,又无继嗣,国亡也!”

这句话,就是袁术给汉室定性,大汉已绝嗣亡国了!

至于,别人承不承认,他管不着,反正他认定大汉已经亡国了。

袁术此言一出,堂中有心思活络的人,意会到袁术的意思,躬身出列:

“主公,汉室已亡,万民无依,如孩提无哺,如长夜无光!”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汉已经亡国,天下万民也就没了依靠,这就像幼儿没有乳吃,就像黑夜没有灯光。

袁术抬目望去,原来是不久前投奔他的河内人张鮍。

只见,张鮍突然跪地拜倒,恳切道:“臣下恳请主公,为天下万民计,进王爵,以安万民!”

张鮍话语刚落,堂中大哗,有人赞同张鮍所说,既然大汉已经亡国了,理应建立新的国家,安定百姓。

也有人认为,皇帝才死,就这么贸然称王,是大逆不道。

很快,堂中分为两派,一派赞同称王,一派反对称王,一时间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

本来袁术一听张鮍之言,挺兴奋的,结果一看居然有这么多人反对他称王,顿时怒不可遏,一拍桌案:

“大堂之上,尔等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袁术这一吼,堂中文武闭嘴归列。

“长吏,你怎么看?”

袁术热切地看向首席谋士杨弘。

在历史上,袁术膨胀到称帝,而今袁术可能没有传国玉玺的原因,倒没有称帝的想法,打算称王立国。

杨弘跟随袁术多年,早知袁术的野心,如今以袁术的势力,又恰逢皇帝死了!

在杨弘看来,自家主公称王,也并非不可。

况且,杨弘自己也想升官加爵。

就在杨弘要出列赞同时,一名面相刚直的中年官员,踏步出列:

“今幼帝崩殂,主公身为汉臣,世受汉恩,安敢论此悖逆之言?”

闻言,袁术面色一冷,皇帝都死了,大汉都亡了,我还是哪门子汉臣?

“袁曜卿,孤没问你!”

“主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