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二十章 《东海》(1 / 2)

加入书签

然而,当前去大辽国北枢密使耶律斜轸的三个人,得知今晚番邦国主耶律隆绪并非住在此处,乃于昨日转移到了他处,不得不启用秘密间谍。

威胁敌人领袖住处难如登天,边关这条路得过,战事密集的年月,各种检查层出不穷,要从辽国守将那里摸到辽国,那真是不可想象,所以,飞跃两国西北边境,才是不二选择。

辽国皇帝御帐这么好接近?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布局。

御帐行宫,契丹人向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

而禁围又分大小两重。据我方间谍王易可所见,“敌酋长所居之处,小禁围在大禁围外东北角,内有毡帐二三座。大禁围每一面长一百一十步,有毡帐十座,黑毡兵幕七座。大、小禁围外有契丹兵甲一万人,各执枪刀、旗鼓、弓箭等。小禁围应是御帐的所在,大禁围是其他诸行宫的所在。”

执事于御帐内的护卫和祗候郎君,则是皇帝的贴身卫士,二者以契丹贵族子弟为主,也有奚、汉、渤海贵族、品官子弟充当。

契丹护卫们重在保卫安全,当然强调护卫能力,在体魄、技艺上要求更高。而祗候郎君重在祗候,负责皇帝行宫的日常生活起居,并执行有关公务。在紧急状态下承担宿卫之责。

这一来,就极其具有挑战性了。

诸位混入契丹大营,卓相如跟着土行堂堪舆师方寸见,居然快速摸到了辽国萧太后那里。

为免打草惊蛇,飞过边关后,卓相如跟大家都通过易容术改换了容颜。大家按既定计划,每人临走之前要拔掉敌人宅垒,放火烧掉既定目标。然而就在大家都顺利的时候,卓相如被认出来了。

他虽模样像极了契丹人的装扮,然而混入守卫兵里,他过分紧张,把所带食物漏了出来,敌兵看见当时没说什么,在大家回兵营之际,众人齐齐围攻他,幸亏五行堂和七星阁高手前来营救,出了营房,赶紧执行任务。今夜,卓相如第一次杀人。

那一刻,手刃敌国士兵的感觉,如一堆火焰烧满全身,久久不能释怀,他成了真正的战士。

替换被杀的站岗士兵已经不能达成既定安排,他心知这次任务并非要探取什么情报,完全是为了给契丹领导来个警告,是在搞突然袭击,以警告对方,敌可往,我亦可往。

可为什么称这一次行动为“奇局”呢?

那是因为行动目标实在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而这天大雾弥漫,四野模糊,是预测好的天气。且行动结束,如何逃走,都有神奇的安排。

这次搞死了对方不少汉族军师幕僚,以及辽国几位边疆主将副官,可谓调动了不少御虚门之前安插在北国的间谍人员。锄奸行动步步为营,等到萧太后营帐外火光通天后,大家已经退到我国边境线。

就当辽军气势汹汹追过来之际,神童出现,但见烟雾缭绕之际,百兽齐声,契丹兵顿时震恐,蜜蜂无数,围绕契丹军士袭击起来。林野难辨方向,那是对于契丹人,我方这些术士自有办法,摸过丛林,也就安全了。

军营称快,群情激昂,可也最多如此了。现在对于大宋来说,就是两个字:备战,加紧备战!

话说那蔺彦跟莫道,欧阳玉君以及御虚门其他人士四处寻找褚昭义等人的下落。按理来说,御虚门如此神秘强大的组织,找个人有这么困难吗?

可搜遍太湖周围,竟然毫无线索。正当大家感到奇怪,无从下手时,对方出动了。黄河口,淮河口,长江口,发现大批契丹大船。

曹帮主也在秘密行动,因为三才楼的宝藏秘密即将揭开。

龙头玉牌在和其它玉牌合拢后,还缺少两块,经过丹炉炼玉,质地精华合成以后,一条飞龙光影闪现星空,八个大字清清楚楚:东极岛外,玄泉城下。

消息一出,陈长老以为这个秘密密不透风,于是吩咐卓宗仁行动。

由于需要大量船只和技术人员,这次卓宗仁叫回周默梁,蔺彦几个人先去打探一番。

东海涛涛,烟雨天下,几人秘密登陆东极岛群岛搜寻,来到了西部一座小岛。

然而就在他们确定岛岸底下埋藏的痕迹时,浩浩荡荡的大船由北而来。

“默梁,一切安排好了吗?”卓宗仁问道。

周墨梁道:“一旦海底发生变故,我们的人会即刻离开!”

“好!”卓宗仁又问,“义军联系好了吗?我们有多少人在河北?等闲帮有动静没?”

周默梁道:“我们去了500人,查出敌人在易州的飞狐招抚司居然安插了几名细作在杨将军营房,敌人西南面招安使司也有安排,等闲帮曹锦龙就是被敌人细作拿下的结果,不过我们的人说,他好像在搞两面派,即使抓住他的把柄,也不好收拾。帮内几位兄弟也被他秘密处置,至今查不出来。我怀疑就在太湖总舵,只不过碍于眼前还要利用他,就没有派人搜寻。”

“知道了,准备迎敌!”卓宗仁吩咐完毕,突然都坐小船往西方大陆快速移动。

也就在此时,张苍露在东京城见到了云海郎君,因为莫道和欧阳玉君居然在杭州城等闲帮发源地发现了褚昭义的行踪。

说来也奇怪,他被传出已经受到曹帮主制裁,可人却安然无恙,就在欧阳玉君要认出他时,冒出来个姑娘,“楚楚!”

楚楚拽着褚昭义,“褚大哥,你说带我去见云海郎君,他人到底在哪啊?舅舅说他在此地办差,可我们在这里三天了,他人呢?”

褚昭义陪笑道:“姑娘别急嘛!刚刚接到消息,他奉命去了广州,我们还得往南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