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9人皇五氏(1 / 2)

加入书签

女娲庙。

亘古沧桑,永恒矗立一般。

以女娲庙为中心,方圆八百万里的大平原,乃是人族发源地,人族就是从这里一步步崛起,走向洪荒

太平御览》卷78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天地悠悠,又是一万年岁月流逝。

人族,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与妖族浴血奋战中,逐渐壮大。

随着这些年不断的发展,人族人口日益增多。原来那块平原,已不足以承载人口剧增,日益壮大的人族了。

他们为了生存不断迁徙,不断地开拓,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地拼搏着,俨然成了洪荒的主人。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相继崛起 。

根据历史书的内容来看,顺序为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本来完整的应该还有一个缁衣氏,缁衣氏代表“衣”、燧人氏钻木取火能代表“食”、有巢氏建造房子为“住”。华胥氏为伏羲的母氏部落,伏羲发明琴和结绳记事及结网捕鱼,神农为烈山氏,发现五谷及尝百草,黄帝则是统一各部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权中心

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路史》记载: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 。尊称"巢皇",五氏之一,华夏族人。是提挺氏之孙、通姓氏之子、燧人氏之父、缁衣氏之夫、伏羲氏、女娲氏祖父。

传说他出生于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的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

他为人们办了很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神州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直拖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

旷世奇书西游记有过这样一段这样记叙。看后便知分晓。唐僧收了悟空、八戒一路西行,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

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脖,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悟空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这便是修成圣人的巢皇,人族修炼,肉身成圣,功德上达七十二重天,英名远播九幽圣地,三界屈指可数人族之大能者。

女娲造出人类,就没有去想人族该如何生存就离开了。就连原始、通天都没有正眼看过,除去老子没人能够知道这个人族未来会是天地的主角,老子不禁暗暗得意,冷哼道:“你们都走了,走了好啊!这个人族只需稍加点拨好好经营,便有不可估量的成就,我要创立人教,获得这份天大的功德,一举成为天道圣人。”

刚刚出生的人族,赤身裸体,没有衣服,没有房子,不会做食物,仅靠本能生存。老子把女娲手下造出的两男一女叫到面前,然后说道:“贫道老子,为女娲娘娘师弟,你们作为女娲娘娘最先造出来的人类,作为人类之祖,你们肩负着人族的未来,可去看看人族缺什么,自己该做些什么。”三人立刻跪拜道:“我们三人一定不负重托,率领人族走向巅峰,好好寻找人族缺什么!”

老子点点头说道:“贫道虽然知道人族缺什么,但不能告知你们,你们要开人类之先河,去吧,有了功德上天自会降下。”于是这两男一女回到人族的聚集地,仔细观看,用心琢磨,看人族到底都需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

原始社会,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多半是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一块儿吃了,因为还不知道有火,既不能烤,也不知道煮。

尽管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

有一日,天上忽然一道闪电劈下,一截枯木瞬间被雷点燃,燃气熊熊大火,吓得很多动物呼呼逃窜。也有一些动物逃跑不及被烧死了,他忽然灵光闪现,心道:“我人族无有法力,打不过野兽,但是可以依靠火啊!”

赫然一股香味弥漫过来,他直接跑到大火旁边,发现有个野兽被大火烧焦了,大火把野兽的肉烤的香气四溢,忍不住食指大动。

但是他根本不敢靠近火场,只能远距离地观望,拿不到野兽的肉。于是寻找四方,看到有一段枯枝,便顺手拿来去挑野兽的肉,枯枝瞬间被点燃,他心里一惊,转而非常高兴,心想:原来枯枝可以引火!”把野兽的尸体弄过来后,已经皮焦里烂了,香气扑鼻。

于是立即撕下一条腿来吃,味道比生吃要强过百倍!于是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太好了,原来我们人族缺火呀!火能烤熟食物,又能防御野兽,还能取暖。”于是吃完后,又找到许多枯枝,点燃了火就往回跑,但是没等跑回去火就熄灭了,然后再返回,如此往返多次,终于给人族带回第一个火种。

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从此火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怎样才能长时间保存,也为了火种不能久存而困苦,因此保护火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万一没有了火种,,就等于没有了光明,人们就不能够正常的生活,不但要生吃很多味道很不好的食物,到了晚上,也只能靠月光来照明,而且还会经常受到野兽猛禽的袭击。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为了保存火种,大家就轮流值日看守,长年累月,没有尽头。可是保存火种非常之难,有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常常使得他们的生活处于没有火的状态。

后来雷劈的那个木头的火种熄灭了,火种没了,他苦恼异常,不知道该怎莫办才好。忽然想起那位叫老的仙人说过,不懂可以问他,于是急忙跑过去,看到通天在青石上盘坐,赶忙跪倒说道:“仙人,我有事相求!”人族刚刚出世也没有那么多的复杂语言,有话直说,简单明了。

于是老子问道:“你可曾找到人族缺少什么了吗?”他立即说道:“我人族缺少火,火能御寒,能烧烤食物,非常美味,能抵御野兽,但是却不知该怎样取火,请仙長告知,老子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说道:”这天地万物皆为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循序相生,又有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你若生活可从其中寻找答案。

这位就是传说中五氏之中的第二位燧人氏。燧人氏的主要贡献是他把天上最大的一个秘密泄漏给人类,那就是“火”。火无所不在,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从木头里把它钻出来。人类有了火,就跟其他所有的动物,永远分道扬镳。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合称为“三皇”,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改生吃为烧烤,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

燧人氏首领与弇滋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燧人弇兹氏为“风”,这是中国最早之姓,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穹部,二为天气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地冥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没有火,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处于痛苦状态,一定要找到火种。”燧人氏下定了决心。发誓要找到火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把这个谜团解开。

火种从天而降,那他一定就在天上,燧人氏决定独自去天庭盗取火种,他告别了部落族人,一个人奔赴昆仑之巅,因为那是天上的禁地,在那里才能寻找火种。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走得很远很远了,远到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了,不过始终一无所获。

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燧人氏走啊走啊,这一天来到一个地方——遂明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