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6章 长剑萧萧,如雨后冒出的青笋绿竹(1 / 2)

加入书签

艳丽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

红馥馥,霞绯绯,宛若九日落地燃烧了整片大陆,掀起灼热残酷的光芒与烽火。身侧枪炮齐发,震耳欲聋,炸响在战场各个角落。

血污裹着人的视线,叫人看不太清楚。

只是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怒目圆睁,包含惊惧,杀戮,疯狂各种复杂的情绪在眼眸里交织,分不清谁强谁弱。

身后,炮火声不停的轰鸣,灰色的硝烟弥漫,硫磺的味道混着沙粒一样的烟尘,让人呼吸都觉得隐隐作痛。

短短一个星期内,广厦国与泥渡国已经发生了五次千余人的小型械斗,两次军队的正面交战。

而今天是两国第三次发生激烈交战。

双方都派出了十万余人,冲上这处分割两国边境线的山脉!

指挥员身处队伍的最后方,负责排兵布阵。依照对山脉地形的了解,以及对敌方历来行军打仗的习惯认知。

我方将整个战局,笼统地分为了八处重要突破点。其中山脉高度最低,且最容易翻越山脉的道路,被指定为重要战略地点。

派出了五个团,和五十名兵主重点攻略。

薛闻兮便在这五十名兵主的行列之中…

长剑萧萧,如雨后冒出的青笋绿竹。

挺拔而又清傲,势不可挡。

左右横扫而过,硬是将周身荡出了一片空地,除了同样能将魂力外放的泥渡国大兵主,愣是没有人能够靠近这里。

而那些泥渡国大兵主就算合力靠近,也会被那双手使剑的少女拦在五米之外,再无接近她身后红旗的可能。

少女周身魂力雄厚强悍,竟然以肉体之身,媲美了对方一架坦克制造出的威力。

身处战场最中心…

薛闻兮虽身形招式从未间断过,看着气势十足。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耳内嗡鸣声不断,已隐隐有失聪的势头。

兵主的耳目本就强于普通人,这会身边炮声连天,给她带来的感受只会比寻常军人更清晰猛烈些。

而偏偏此时身处于战斗中的她。

并不能因此封闭五官,将所有声音隔绝在外。

因为她还需要这双耳朵去听敌人的动向,防止敌人偷袭,从后攻击而来。甚至她还要更加提高警惕心,拿出更多的专注力来分辨耳边声音的来源,以及声线变化的细微区别。

对心神精力的消耗,可谓是巨大。

剑光劈开流云烽火,卷起一丈高的纯白色巨风,将右后方悄然靠近的泥渡国士兵,骤然掀翻了出去!

强大可怕的魂力,带着这五人又连续撞倒了六名泥渡国士兵!最后人压着人,重重甩到地面上。

等纯白魂力散去,便见压在最上头的五人,脖颈和胸前各自横着一条长短一致,深浅一致的剑痕伤口。

有泥渡国士兵见状。

赶忙上前去查看战友的情况。

继而惊恐得瞪大了眼睛,只见…无论是最顶端的五人,还是压在

忍受着耳边越来越嘈杂,也越来越模糊的轰鸣声。薛闻兮微拢了眉峰,面上并未表现出任何不适之感。

在战场之上,情绪也是会传染的。

她身为大兵主,实力超群。又因为“君若水”的原因,备受全国瞩目。如果连她都出现了烦躁烦闷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其余军人。

到时候军心稳,士气便会紧跟着下跌。

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情。

然而薛闻兮再怎么压制情绪,她手中的招式速度还是透露了一二了。只见那双手长剑随着时间流逝,从原本的灵巧轻盈,逐渐转变为凌厉逼人。

而少女游走在两军之间的身手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迅猛。

剑光所过之处,无不是横倒一片。

由此可见,剧烈的炮火和枪弹声还是对她有影响的。令她这几日一直都在努力压制的悲痛心绪,又增添了几分暴虐和烦闷之感。

但薛闻兮的变化,在此时的战场之中并不显得突兀和奇怪。

辽阔光秃的丘陵之上,国泰军和泥渡国士兵分别从左右两面登至山顶,在一片厮杀声中,举着枪支弹药交战在一处。

鲜血喷溅而出…

倾洒在黑黝黝的土壤之上。

瞬间,便被那纯黑干燥的土壤所吸收,融为一体。

身边战友的不断倒下,和长时间的对战厮杀,早就让两方军人的情绪和精神产生了巨大波动。疼痛和伤口,不断刺激着她们身上的好战因子。

一眼望去,微绷着神色的薛闻兮和其他几位大兵主,反而成了此时战场中最正常的一批人。

而其余普通兵主,也在杀戮的刺激下,面部表情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狰狞和狂暴。

这就是战火…

在杀戮与争抢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吞噬人心。

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因为战争而被无限放大…甚至随着杀戮,逐渐滋生出更多的阴暗面。

广厦国高层不是不知道,战争能给她们带来很多利益。但她们更清楚!一旦战火掀起,无论胜败,无论各方势力如何,最后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而战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能令无数老百姓抱憾终身。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广厦国从不会主动掀起战火。

哪怕是事到如今,广厦国上下一致的想法,要强守国门,而非攻略她国!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遇风必偃…

广厦国从始至终都认定,一个国家最本质的宗旨,应该是为百姓谋取福祉,为百姓建功立业,强大自身!!

而非攻城掠地,压榨百姓,制造阶级,强调种族或民族之间的区别,激化内部矛盾从而获取身份的优越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