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京圈,西北圈(2 / 2)
于胖子闻言眼睛一亮。
“这好啊,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以后旅游业肯定会发展的特别好,这个卖卖好。政府还有额外奖励。”
“确实是好事,不过嘛,这个计划的合作的影视基地选址还没定下来,目前,象山,飞龙,横店,镇北堡,怀柔,无锡,豚州等地都有意愿,就看看那些更有诚意了。”
“总体来说这个计划,是给两地合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咱们这次要携手共进,开创未来。”
于胖子伸出大拇哥:“沈总,您在前面走,我老于跟上。”
杨受成摸了摸下巴:“沈总,你觉得我在内地开设英皇分公司如何?毕竟这次已经下决心要北上了,不弄个窝可不行啊。”
沈方微笑:“当然可以,立个山头嘛。”
向华强没有这类想法,他的身份特殊,让他来内地投资可以,但是你让他把身家全部投入到内地,他可不敢,怕被清算。
来的人越来越多。
京圈的叶大鹰,汪朔,徐才人,姜文,姜武,马未都,余华等人纷纷到场。
光线的王长田,荣兴达的李小婉,小马奔腾的大狗哥,唐人的K姐蔡艺侬,橙天的吴克波,等一些知名的传媒公司老总,纷纷到场。
西北圈的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孙周,等知名的五代导演都到场了。
西北圈确实挺牛逼的。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让西影厂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金熊奖、金棕榈奖,以及四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了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之后的《秀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
即使到了90年代,西影厂已经开始逐渐没落,仍然有不少佳片。
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还有宁浩、贾樟柯、陆川、李杨等第六代导演都是从西影厂起步。而且西影厂更是引领了西部武侠片的风潮,以西北地区为故事背景展开的电影成为可以与香港武侠片抗衡的武侠电影类型。
若提到剧作家与编剧基本就是西影厂的天下。
剧作家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余华,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编剧有芦苇(《霸王别姬》、《活着》的编剧)、刘恒(《菊豆》、《金陵十三钗》的编剧)、杨争光(《双旗镇刀客》编剧)。
不过可惜的是,西北圈出的都是拍艺术片,商业片的没几个,没资本,也就慢慢没落了,但是大导还真就是西北圈的牛逼。
西北圈出导演。
沪圈这时候还没成型,也就没来几个知名人物。
今天可以说是国内知名的导演,编剧,演员,传媒公司的老板,hk影视行业的中流砥柱全都到场。
英雄的庆功宴算是开创了史上之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