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章 赵大算盘(三)(1 / 2)

加入书签

赵主任在值班时,连筛子都不放过,其它可想而知。群众反映强烈。——有一次郊区革委会主任的侄女婿到双岗卖鱼,他招子(眼珠)不亮,也来吃糙头:

“咋的?想打我马虎眼?”他一口咬定那鱼是从环城公园南湖里偷的:“全中国只有南湖鱼才是黑脊背!”

卖鱼的说:“请再看看,我这是非洲鲫鱼,大队塘里养的。”

“唷,嘴倒怪刁的,我说全中国,你就提出了非洲。瞧你那德行,你去过非洲?你爹你妈是非洲人?那你咋不是黑崽?头发咋不卷?额骨咋不伸?走,别啰嗦,跟我到办公室走一趟,偷鱼不说,还冒充外国友人,冒充贵宾!”

最后,让他白拿大约二斤鱼了事。

这么一来,反映就不止于来自一般群众,也就受到了重视。结果和在工宣队一样,没声张,没让大G命新政Q公开丢脸,又悄悄免了他在打办室的工作,把他调回原厂。

原厂电缆厂不要,拒收。本来在厂里就是个想推推不掉,白占地皮的货;大G命赏识了他,重用了他,如今可千万不能再让他回来。

拖了几个月,按退职人员办。厂方很高兴,一次性处理,乐意多付几个钱。他也很高兴,一下子从银行八号柜台取现金一千六百块,顶个两三年累的。

他回家纳福了。

他的老婆主任娘子一向就不工作,并且烟、酒、茶三管齐下,瘾都很大。茶要浓,烟要好,酒嘛,提得动喝得了。

至于五个孩子,这时大的十四,小的三岁,都没上学。在四里岗,说是因为学校远,在这里学校近了,主任娘子没话可说却也没让他们上学。

而上学不上学,都得吃饭,也就都得挣钱找收入。主任娘子的安排,也取得了赵主任的同意,按孩子们的年龄、体力、眼睛手脚的麻利程度,分别叫他们出去拣瓜子、拣烟头、拾废铁。

瓜子是西瓜子,属季节性,夏天带着塑料袋上各个瓜摊、冷饮店,拣回来淘淘洗洗,有时不淘不洗,晒晒干,成批卖给炒货铺。

拣烟头有一种专用工具,细竹竿尖端绑一根针,竹竿长度相当于手杖。拿着它,沿着闹市人行道,商店柜台外,酒楼饭馆桌椅间,影院剧场大门口??见到烟头,不必弯腰,一戳一个,两戳两个,轻巧灵便。据赵主任申称,这专用工具属他发明创造,应享“专利权”。烟头拣来家,由行家里手主任娘子一一鉴定,一边撕着外面的烟纸,一边分别归入两类,作不同处理。一类名牌优质烟丝好的,留下她自己享用,拿罗纹纸自卷自抽;另一类普通一般的,便论斤称给小东门外那家小型卷烟厂。

拾废铁,主要是去火车站、轮船码头、炼钢厂;说是拾,实际是半公开的偷。被人抓住了,挨一顿打;没抓到,就捞了大油水。这东西重,有时得送信来家,赵主任、主任娘子等便全家出动,抬着往废品收购站送。

这么重的废铁也好,季节性的瓜子、来之轻巧灵便的烟头也好,收入毕竟有限,维持不了生活;而那一千六百元退职金,也经不起主任和主任娘子两夫妻,抽烟火对火,饮茶杯对杯,喝酒壶对壶,喝得快活时还嫌家里菜不好,上绿杨村酒家剁一些油鸡、烤鸭、卤牛肉,因而一年不到,便床头金尽了。

可是天下总少不了狼吃的肉,狗吃的屎,赵主任意外地揽到了一桩差事。

四里岗的一个老邻居找上他的门,做的介绍人,到里屋坐下一谈,赵主任毫未犹豫,当场就拍板了。那人临走,捅了一下赵主任的肋骨:

“怎么样?吃着还拿着,美差吧?”

赵主任肩膀一耸,头一缩,眼一眯,噗哧一笑,口水差点淌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