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赵大算盘(四)(1 / 2)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钱打天上来。但是“四八三百二”加上“四九三百六”,总共也不过六七百文,哪里填得了赵府这七口之家,这夫妇不劳而食而烟茶酒不断的无底洞?
为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他家大儿子于1970年,刚十六岁便下放了。
知青下放,到农村那山山林林、阡陌纵横的广阔天地里,接受那虽然没有什么文化,政治觉悟不太高,但却是工人阶级天然同盟军的农民的再教育,不一定不是好事。不幸由于不正之风刮进了这一领域,硬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有后门者,随时下去,随时招工上调回城;无后门者,则永远滚黄泥,受折腾,或是像小巷的汪家那女儿,被骗遭辱死掉。
赵主任可不像汪家那么呆,大儿子下放没半年,遭了车祸,被军区的一辆卡车轧了。他大吵大闹,又据理力争,让儿子进了军区招待所当了服务员。如他所说:工作岗位没什么孬好,都是革命分工,只要有个饭碗就成。
他大儿子叫赵爱东。原先他的五个孩子都只有小名,没有学名;不上学校,要学名啥用?大儿子的小名叫斜耙子(不明义,只谐音,下同),二儿子叫寨伯子,三儿子叫耳务子,四儿子叫芋头,五儿子叫老窝底。孩子们长大了,渐渐感到这些名字不雅了,从大儿子下放起,赵主任一一给他们取了大名:大儿子叫赵爱东,二儿子叫赵爱泽, 三儿子叫赵爱红,四儿子叫赵爱江、五儿子叫赵爱旗。
赵爱东刚轧伤时,赵主任闻讯之下,父子情深, 十分悲痛,嚷叫得前后街巷无人不知。说他儿子险些丧生,头烂了碗大的洞,腿断了一整只,遍体轻重伤一百多处。后来儿子当了服务员,除了头上确有一块疤,那两条腿走起路来噔噔响,身上汗毛没见少一根。
开始和军区谈判时,住院(住军区医院)治疗,请人(主任娘子)护理,以及那药物、饮食、营养等一应花费全由军区负责,自是不在话下;关于儿子上调,今后工作,赵主任也吃牢了军区,非答应不可。后来还提出要军区给他夫妻二人每人每月五十元,名曰压惊费,付足三年。
军区对此稍有异议,赵主任便磕头碰脑,主任娘子便嚎啕号哭,寻死觅活。结果经由交警队仲裁,一次性了结,一笔付给他们一千二百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