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投桃报李(1 / 2)
九州科技一号实验发射场地的总装厂房和火箭发射平台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转场,“背着”它的是火箭活动发射平台。
活动发射平台被称为转场“脐带塔”,能保证火箭从装配完成到发射时都保持垂直状态。
根据李老院士的介绍,大夏现役的各型号发射平台的规模是根据现役运载火箭的实际情况研制的。
“咱们这个发射平台修建的十分合理,毕竟这个地址也不适合修建大的平台,像咱们大夏文昌航天发射场那样得天独厚的地方实在不多。
希望咱们公司的下一个正式发射场地能够更进一步。”
顾青听到这话,玄武再次十分懂事的将文昌发射平台的信息放在了投影界面。
大夏文昌的火箭发射平台,高近70米,相当于二十几层楼的高度。
台体的上表面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整个平台自重就有2000吨级。
不但有移动功能,还有保护作用,甚至在这个文昌的火箭发射平台,火箭可以直接转场且所有连接状态不变,到发射区后直接进行加注发射,缩短在发射区的测试时间。
这夸张的实用能力,很明显就是一众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焦白了无数头发换来的。
不过顾青也并不羡慕,毕竟发射场地可以砸钱再修建更好的,但火箭、卫星这些东西却不是那么好弄的。
也不知道大夏航空航天工程的大佬们是“施舍善心”?又或者是那位大大真就如此给力,一直在为九州科技开绿灯,反正就连顾青都不相信自家的火箭能用上由大夏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那台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
这玩意儿公布也就才两年多的时间,居然这么快就能“下降”到商用,实在是
“是害怕我们公司在发动机领域也开始攻坚吗?”
带着些许感慨,顾青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发射台。
传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在高温、高压、大振动的恶劣环境,均按一次性使用设计。
而这款循环发动机则是大夏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复使用打造的天地往返动力装置,设计团队提出了发动机重复使用10次的目标,除易更换的点火装置外,其余组件均可重复使用。
并且根据研发团队的介绍,这款发动机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从方案设计到全流程演示验证的研制流程。
外人一听只会觉得不明觉厉,但顾青却知道为什么这个发动机的研发流程这么快。
因为这个发动机的大部分零组件都是在九州工业软件平台上进行设计的,并且不少零组件都采用了3D打印、自动化焊接、智能装配这些新工艺技术。
虽然自家公司的研发团队也能在差不多的时间弄出更好的火箭发动机,但是考虑到官方为了让自己公司“和谐发展”,愿意“共享”这些高精尖技术,年轻的顾老板自然选择了同意,并且付了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