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九品中正(2)(1 / 2)
舒晏的人品道德早就名重乡里了。祖父的名望、父母英勇正义的光环不说,自身呢,大到勇杀野狼、为照料瘫痪的祖父辞孝廉不就、筹建庠学、为小商贩们讨要货钱;小到悉心伺候老仆人谢义、因施家水碓的量器有猫腻而为百姓们讨公道、自掏腰包为当时并不相熟的唐璧补了货钱等等等等。对韩家的好处更多,只是那算作私人的交情,不在其内。
虽然这些事迹以前大多都有所听闻,但是现在季思看着舒晏举荐书上的介绍,还是禁不住默默地点头称赞。再看看施得的资料,只是略记着品德优良等泛泛之语,没有一件值得称赞的具体事迹。不光如此,他还听说,施得有两个贴身的貌美侍婢,其中一个是鲜卑婢,风闻施得跟那个鲜卑婢已经……,不过只是风闻,绝对不能向外说,否则这是一个极大的道德污点。
季思对舒晏、施得二人的家世、品德都有了数,复又想看看二人的才能,拿出了两人的策卷。听说几年前,在汝阴的时候,他们几个小孩曾用《诗经》“斗过法”,《诗经》肯定都通的,所以季思不看《诗经》卷,拿起《礼记》卷来看。两人写的都是《礼运》篇中的大同与小康一节。没看内容,季思先被两人的书法字迹所折服。他没想到自己本乡中的两个年轻后生竟写得如此的一手好字。虽则只是答卷而不是正式书法,但仍能够展现出两人书法的功底深厚。舒晏的字透露着苍劲、磅礴之气;施得的字则是潇洒飘逸、精妙绝伦。两人书法俱属上乘,只是各有特点,倒不好比较好坏。再看内容,舒晏的卷子从头至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以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看起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的迹象,也没有写错一字。施得的却有几处停顿的迹象,比如,“是谓大同”处、“各子其子”处,显然是背得不流利,书写中思索的缘故,而且还把“在埶者去”的“埶”字写错了。
即便这样,也算很难得了。因为施得从小不好好背书的缘故,亏的他天资聪明,在太学的这几年进益了不少。
季思放下《礼记》卷,心中对二人的才能已有了数。在考察完二人的品德、才能之后,接下来就要为二人作评语了。中正作的评语只是寥寥数字,惜墨如金,名曰“状”。彼时的档案材料一般都是用黄纸书写,称为黄籍,由各官署分别掌管保存。中正对仕人们状完之后,则会被送往司徒府保管,成为晋时专门的人事档案。
考察人物很容易,可是写状的时候往往却会犯难。季思心里寻思:舒晏虽是寒门,但他的才能品德俱属一流,实在难得,让人敬佩不已,遂提起笔,状舒晏为“才学出众,仁孝兼优。”
接下来要为施得写了,想了半日,却不知道该做如何评价,怎样状好。施得的才华是有的,但在声望方面实在平平。虽则如此,因其家世显赫,不能直接写“才优德少”之类的话。他用笔顶着脑门,又犹豫了一会儿,才下笔写道:“通敏雅惠,恂望少达。”
考察完了各位仕人的品德能力,又为各人写好了状,接下来就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被考察者定品了。当然,这个品级并非真正官品,但却直接关系到被考察者的仕途前程。这种中正品级分为九等,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第一品“上上”属于圣人品级,不能轻易授人,所以第二等“上中”,就是实际的最高品了。
不光是新入仕的人要经过中正评定品级,就是已入仕的官员每过几年也要定期接受评定,随时都可能升品或是降品。中国自上古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说法,也就是对现任官每三年考查一次政绩,每九年就要决定升降。所不同的是,魏晋时期要经过中证系统,且考察周期有所缩短。
如果说评状的时候要费一番心思的话,那么定品的时候恐怕更要掂量掂量了,毕竟是最关键的一步。季思想,以舒晏的人品才学,虽不敢说能够达到一二等之列,要说是评为第三等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舒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家世不好,出身寒门。当时是极讲究这个的,士庶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墙,这墙高过天。
季思将舒晏定好了品,又思忖施得。施得虽则有些才学,但其德品方面却没有半点可圈可点的地方,综合考量,至多也就被评为七品,但其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出身豪门。这个光环灼灼耀人眼目,足以掩盖其他任何缺点。
晋朝一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国。季思心里有数,全天下所有的中正官们,包括各州大中正、各郡国小中正,几乎没有寒门出身。这些士族出身的人无论谁当中正官,在定品的时候自然会偏向士族的人,这是公开的秘密,不争的事实。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季思踌躇了一会儿,放下笔,从怀中掏出一颗珍珠来。季思最喜珍珠,这颗珍珠硕大无比,泛着泽泽白光。他一边把玩着,一边自语道:“施惠真会投我所好。”
收好珍珠,此刻,施得的品级在他心中已经非常清晰了,果断提起笔写了上去。
将所有人都定好了品,季思就将这些材料送往豫州大中正处去审阅。豫州的大中正名叫贾恭,现任太常丞。这位大中正官有四位访问令。全豫州共统辖十个郡国,八十五个县。如果全州所有的仕人都由大中正一人来察访,自然是任务繁巨的,所以州大中正只品评本州重要的人物,其余不重要的人物就留给这些访问官们来察访品评。
当然,州大中正和访问官们对季思拿着汝阴国仕人的品评结果给贾恭看。
贾恭随手看了看,道:“张访问,汝阴的品评结果你先去审阅审阅吧,有什么问题再报给我。”
张访问答应着,接过季思手里的材料,逐一看过。季思坐在案旁,贾恭问他道:“季中正,今年你们汝阴有什么俊秀之士吗?”
季思上前回道:“大中正,我们汝阴仕人历来表现平平,不过今年却有两个新人表现不凡,一个是散骑侍郎、广武乡侯施惠的公子施得,系太学出身的;另一个是孝廉出身,名叫舒晏的。两人俱是青年才俊,后起之秀。”
其实,施惠早就跟贾恭打好招呼了。这时他装作一惊,笑道:“对对对,你一说我就想起来了,这两个人我也早就有所耳闻。张访问,快把施得和舒晏的品评材料拿过来我看。”
张访问令赶忙从众多资料中挑出施得和舒晏的来,递了上去。按理说,舒晏和施得这两个新人是不值得州大中正亲自品评的,只因贾恭从豫州刺史那里听说过舒晏的名声,他也想亲自品评一下这个传奇少年。施得呢,是因为其父施惠和贾恭是至交,他唯恐季思给施得评得品级低了,所以他想把把关。
贾恭先看了施得的状语,道:“好个‘达’字。”又看了舒晏的举荐书及状语,道:“嗯,这少年也确实当得此评语。”随后放下状语,端起茶盏,边呷边道:“后生可畏啊。年轻就是好,哪像你我,这把年纪,只知劳碌,还从未领略过鲜卑之风韵。”
季思听见“鲜卑之风韵”几个字,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难道贾州都也知道施得跟那个鲜卑婢的事?这下可糟了,他要是参劾我一本,说我察考失实,妄加品评,我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没想到贾恭喝完茶,又笑对季思道:“季中正对人物的品评,真是恰如其分,极恰当,极稳妥的。”
他嘴上虽说状语写得好,心里却想:他这样状语,却要怎样定品?毕竟定品才是最重要的。又看两人的定品,见施得的定品是第三品——上下;而舒晏的是第五品——中中。
当然,这里的“第三品”、“第五品”,并非真正的三品官、五品官, 只是一个中正九品的品级。只因这九品中正制,才慢慢发展成为后来的九品官制。
贾恭见后笑道:“季中正果然不负我望,不但状语写得恰当,定的品也是极相称的,看来我举荐你做你们汝阴的中正是没错的。”
季思听后,提着的心终于放在了肚子里,心道:难道贾大中正说的‘鲜卑之风流’另有所指?还是他确有耳闻,故意吓我?想来想去,更倾向于后者,看来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罢了。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大中正对人物评价一向是公正的,我等小中正耳读目染,都深受影响,所谓上行下效,哪敢不公正!”
“为朝廷甄选俊杰秀异之人入仕,为国家效力,是我等中正官的职责所在,哪能不公正?”
“大中正所言极是。”
贾恭、季思两位中正互相恭维了一翻,就将品评结果送到吏部,以备吏部作为授官的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