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4章 学院开典(1 / 2)

加入书签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宣传,皇明书院终于到了开学的时候了。

在这段时间中,负责主事六科的官员可以说为了学员之事操碎了心。

由于朱由校定的标准和考核制度实在是太高了,很多人都落选了,其中有一大批是那些士绅官员家中之人,就算不是,也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关系。

但由于皇帝的严令明旨,而主事之人又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因此也没有人敢徇私舞弊,亦或是帮助其走后门。

落选的那些人也大多在背后非议甚至辱骂皇帝,多为昏君庸主之类的,都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一身本事无处发挥。

而考核通过的,大多是寒门子弟,还有一部分是最底层的平民出身,他们都是冲着包分配工作这一点来的。

如果朱由校的旨意当中没有提到此事,那必然无法取得这样的效果,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将来的出路。

而且这其中报纸和锦衣卫的功劳是最大的,如果没有他们带着皇帝的旨意前往民间进行宣传,那些连城都没进过的平民百姓根本不会知道这事。

除去商学和军学以外,其他四部学科的学员都在一百人以上,尤其是文学,最为热闹,因为有孙奇逢这个在士林中地位影响的人担任主官,北方几个省的年轻读书人大多蜂拥而至。

这就是大儒名望的影响力,孙奇逢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将稍稍透露一点,就能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士林。

农学和工学方面,宋应星和徐光启更是严格把关,基本上都是单独面试的那种,耗费的时间是最久的。

但取得的成绩效果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当然他们这些人当中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也在大多数。

因为他们都是匠户或者农户出身,家里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持他们去读书写字,他们今天能有这一身本事大多是来自于上一辈的言传身教和多年的经验。

医学的主官是李时珍的孙子李长文,他是非常严谨的一个人,他在考核挑选学员之前,要将每个人的资料详细了解一番。

首先得有一定的医术基础,其次是人品方面,得确定这个人心无邪念、德才兼备才行。

而军学,这第一批的学员招募,朱由校并没有向民间开放,而是从那些勋贵和世袭锦衣的后代当中进行选拔。

京师几百个家族,除了英国公府的张世泽没有参与考核,最后能通过考核的人不到二十个,而就是这么一点人,朱由校都两次放低了标准,由此可见,大明朝的武勋贵族是烂到何种地步。

而就是这区区的十几人当中,竟然有一半是世袭锦衣的那些人,那些公、侯、伯府上的人,大多一无是处,甚至有一些连军弓都不认识,简直可笑至极。

尽管朱由校有心要整治,但还是被他强压了下去,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动武勋,否则文武合并,可是够他喝一壶的。

因为裁撤京营和亲军卫之事,那些勋贵就已经开始极为不满了,因为他们这些勋贵,基本上都在里面挂了一个官职,虽然没有实权,但是至少有一个名头不是?总比没有好啊。

而且这也是那些没存在感的侯、伯家族一大经济来源,这些基本上都是不受皇帝信任的,不要说中枢了,连说话的权力都没有。

他们这些自恃身份尊贵的大老爷,怎么可能放低姿态去像商人一般到处坑蒙拐骗,主要是他们也没这能力和手段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