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二回《桐柏小战,京郊巨案》第六节(1 / 2)

加入书签

吉义一行人打退了江淮义军公羊涉所部、缴获公羊涉的宝物凤灵披风之后,吉义心想这事情后患不小,搞不好对方回去纠合强人再来报仇。吉义就带一行人赶紧继续寻找宝鼎,想要快点找到,快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行人向东南翻过土地岭、枕头山之后,来到又一座玉皇顶附近。吉义一手拎着寻鼎磬,一手拿个小铁锤子一敲,“噔~”地一声鸣响。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一声清亮的犹如小金钟的回响:“咣~”

这就是寻鼎磬引发宝鼎共鸣了!

只要是在宝鼎埋藏处十二里的范围内,这样敲击寻鼎磬,就能引发共鸣,凭着鸣响就可以找到宝鼎的所在。

吉义大喜,赶紧率领一行人向着回响传来的方向跑去。由于回响声别人也能听到,怕给别人察觉有异也来看究竟,抢夺宝鼎。如果真的有人来抢,搞不好又得动手打架了。十二宝鼎吉义非得不可,而且必须全得,全得才能依照完整的鼎上铭文举行募集仪式,募集十二灵兽组成妖兵团,大为壮大实力。

好在这第一次寻鼎十分顺利,并没有别的人跑来抢夺。吉义一路上敲了几次寻鼎磬,辨明宝鼎方位,找到了埋藏地,拿着拼头三股叉赶紧挖起来。郝半通也要帮忙,组合好另一柄拼头三股叉也来挖,但是没一会儿就累得手软脚软。姜棠夺过郝半通的叉子继续挖。两柄叉子掘地三尺,挖出来一个小小的青金鼎,是个圆鼎,直径约三寸,高也约三寸,鼎上雕着一头牛,并且刻有一段铭文,看来就是牛鼎了。

一行人又惊又喜。姜棠道:“就这小东西!妾身还以为有多大的鼎!”宁梦道:“为何这般小的宝鼎能够声闻十二里?”吉义道:“要不我再敲敲寻鼎磬,听听回响。”郝半通摇手道:“哥哥莫再敲了!莫引来外人,赶紧走吧!”又道:“声闻十二里有何奇怪的?小小的青蛙、知了,不也能声闻数里之外?宝鼎是神器,十二里那是自然可以,没甚奇哉怪也。”

吉义遂收了宝鼎,带一行人赶紧走了。

走远之后歇息,郝半通再算下一卦。荆州的牛鼎已经找到,这里的北面不远是豫州的地界,那就算算豫州的宝鼎在哪里?

……一算之下,结果是在“伏羲故地,宛丘之里”。

宛丘,自古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的居住地,大致是在如今的陈许道陈州淮阳县境内。

吉义一听是在宛丘,顿时想起《诗经》中的《宛丘》之诗:“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那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美丽的巫女在宛丘之上跳舞,舞姿奔放;年轻的男子望而生情,爱慕不已;虽然有情,但没希望,只能惆怅。

美丽的事物总不能都拥有,惆怅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怀呀!实在得不到,也没说要干什么坏事呀!这原是一首美好的情诗。然而后世儒家所谓大贤,却非要这样看待和解释:“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言:虽信有情思,而可乐矣,然无威仪可瞻矣!”——好端端的情诗,竟被解释成是讽刺诗了!那位大贤批注《诗经》几乎都是这么批的,把里面的情诗全作了不好的解释。吉义就纳闷了,《诗经》里面单纯又美好的男女之情,为什么全都变成了讽刺、揭露、批判、借喻啊?难道上古之人有好的情感偏偏不要作诗抒发,整日里就拿坏的情感来作诗抒发?

总之在那大贤看来,万事都非得跟“存天理,灭人欲”挂上钩,来论证他的天理人欲两不相容、必须要克制人欲以顺天理的一套大论。有这样的大贤,无怪乎儒家要从实用实干之儒,蜕变成空想空谈之儒。首先那所谓天理就是一个虚无妄诞的东西,没有标准,不能实证,随便他们那些大贤去说,凭着口舌去左右学术界,博取名望地位!《诗经》中另一首诗《巧言》,恰恰就是他们的写照:“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言归正传,要去宛丘找豫州的宝鼎。

吉义一行人离了桐柏山区,直奔陈州淮阳县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