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成佛成魔皆有心(1 / 2)
“好嘞四位小兄弟,那咱们就前往李家村了哈!”
光头大哥热情的答应了一声,随后便带着我们前往了他所居住的李家村。
车子一路疾驰,大约在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我们便到达了李家村的村口,经过一路上攀谈得知,开车的这位光头大哥姓郑,以前并不是这李家村的人。
在七八年前,他也是来这神农架林区旅游,然后才结识了他现在的妻子,之后两人便一起在这李家村定居。
此时郑大哥对我们说:“我们家就在村子把头的第一家,你们一看就能看到了!”
于是我们四人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在村头发现了一座三间瓦房。
只见房子周围环绕着一圈砖墙,院子里还种着一些蔬菜和花草。整个房屋看起来虽然有些陈旧,但是却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气息。
看到这三间瓦房和那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村庄,我这心中便不由得涌起一股亲切之感。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望着眼前的景象,我不禁想起了远在东北向阳村的爷爷和奶奶。
好长时间都没有给他们二老打电话了,之前刚下茅山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奶奶的未接来电,但当时由于着急前往神农架,实在是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就没能及时回拨过去。
看来一会有时间要给奶奶回一个电话了。
我们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郑大哥的家门口,下了车以后郑大哥便朝着院子里吆喝了一声。
“媳妇!来客人了!弄点好酒好菜!”
但见郑大哥的话音刚落,便从屋子里走出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这中年妇女长相很普通,穿着也非常朴素,但是却给人一种非常和气的感觉。
此时这妇人的怀里正抱着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这会正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们,时不时还会冲我们笑上一笑。
“老郑啊!这四位是谁啊?”
那妇人有些疑惑的问道。
郑大哥则是打了个马虎眼道:“哈哈哈,这四位小兄弟是我在神农架遇到的朋友,他们的家都在外地,所以想找个地方过夜,我看他们挺合得来的,所以就把他们带回来了”
说罢,郑大哥便走到了那妇人的身边低声说了几句,不多时那妇人便笑着朝我们点了点头,随后则是热情的招呼着我们进屋。
估计这郑大哥是和他媳妇说了我们给了一千块钱的事…
进屋后郑大哥的媳妇便忙着去做饭了,而我们四个则是全都坐在了炕上,经过这么长时间都折腾,我们四人的肚子早就已经饿的咕咕叫了。
之前在逃命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可如今放松下来,还真是有些饿得受不了,郑大哥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水,随后便开始和我们闲聊了起来。
聊了没一会儿,饭菜就被端上桌了。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味道却十分可口。
“大家别客气,快吃吧!”郑大嫂热情地说道。
我们纷纷动筷,吃得那是津津有味,席间,郑大嫂还问起了我们来神农架的目的。
我只是随口回答我们是来这探险的,郑大哥知道我们四个不简单,于是便没有让郑大嫂再问下去。
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我们四个人便都吃得有些撑了。尤其是道信和尚这个家伙,他无论是米饭还是酒水,都没有少吃或者少喝。
看他那样子,仿佛是要把这两天少吃的饭一次性全给补回来似的。
只见他一边大口喝酒,一边大口吃菜,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好吃,好吃!”
那模样,真的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而郑大哥和郑大嫂对此则是有些茫然,最终郑大哥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嘴道:“哎!小师傅,我看你这行头好像是出家之人呢,你是怎么还喝酒吃肉啊?”
道信和尚则是一边吃一边说道:“哈哈!郑大哥,小僧平生修的是这颗佛心,这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小僧认为出家之人的戒律戒规不应成为束缚小僧的东西,喝酒吃肉一样可以对佛祖保持敬畏之心,真正的慈悲,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真正开悟了的佛法修行者,是绝对不会在意形式上是吃肉还是吃素的,因为真正的学佛之人,心意清静如一尘不染的明珠,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的话,济公和尚吃狗肉怕不是早就被佛祖打到十八层地狱去了,有些注重于外在表现的佛家弟子,满口的仁义道德和慈悲,整天念叨的是阿弥陀佛,但是其的心里面却充满了贪嗔痴慢疑以及各种世俗邪见,唯独不见自性和心中的清静,又怎么可能做到如小僧这般的随缘自在呢?正是小僧对于自己修心不修口这种想法的坚信,所以才不会在吃什么这种小事上有所拘泥与计较,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当,佛祖的慈悲喜舍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去服从一些所谓的戒规戒律,整天去做一些所谓的吃斋念佛,一遇到世俗之间的灾祸便只会去低头诵经祈祷,这没有任何意义,也拯救不了天下苍生,更不能成为受人仰仗的高僧,身为佛家弟子不应该只做一些无用之事,佛自然是要拜的、要敬的!但是不能只拜佛不做事!身为佛家弟子更应该将心思放在干实事上,放在那些还在遭受着苦难的老百姓身上,只有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这次是真正的普渡众生,你说呢郑大哥?”
郑大哥听了道信和尚的话,则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见他看着道信和尚的眼中,已然流露出一丝敬佩之情。
估计他也没想到一个仅仅只有二十多岁的小和尚,居然会拥有这般超乎常人的大胆思想!
确实,道信和尚的想法确实是不受传统束缚,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
这种大胆的思考,或许正是道信和尚与众不同之处。在众人皆循规蹈矩之时,他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固有观念的限制。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着未知的领域,追求着真理的光芒。
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道信和尚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我也会感觉能和他合得来的原因吧。
或许在旁人和其他佛家弟子的眼中,这道信和尚就是个异类,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使得道信和尚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尊重的存在。
紧接着道信和尚则是有些又道:“你们可曾知道了凡大师?”
“了凡大师是谁啊?”老叶此时一边喝酒一边问道。
道信和尚这时则是放下了筷子,一本正经的说道:“了凡大师本名叫袁黄,字庆远,号学海,是明朝嘉靖年间,浙江嘉兴人,他年少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遵从祖训弃文从医,但是却心有不甘,一日袁黄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很会算命的孔老先生,这位孔老先生指引袁黄走上仕途,还为他推演了一生的吉凶祸福,包括几时中举、考多少名、何时当官、何时卸任,而且这孔老先生还说了袁黄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儿子,并且命不长久,甚至几时离世他都算的清清楚楚,袁黄本不信这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孔老先生的预言也都一一应验了,于是袁黄便陷入了命运的桎梏之中,精神苦闷,沉沦终日,直到有一天,袁黄在国子监学习时游历栖霞山,遇到了一位禅师,名叫云谷禅师,袁黄和云谷禅师交谈了三天三夜,并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之事全都告诉了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听闻此言却是笑着摇了摇头,云谷禅师说这命由我做、福自己求、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还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而不通,这时袁黄才醒悟到这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自己努力还是有机会逆天改命、冲破世俗的束缚的,所以袁黄便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和祖宗之德,并改号为“了凡”,之后了凡大师便兢兢业业,敬天畏地,与人无争,第二年他就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一次打破了孔老先生的推算,了凡大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积德行善,布施穷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三千件善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五十三岁时,了凡大师再次冲破命运的枷锁,并没有按照孔老先生的推算离开世间,最终活了七十三岁,所以了凡大师的经历告戒我们,这世间之事成败与否皆取决于人之所为,种什么因就会的什么果,小僧以为佛家弟子想要保持六根清净,并非要依靠吃斋念佛这般简单,而是更需要依仗自己内心深处的那颗佛心。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切都源于内心的安定。倘若佛心不稳,即便终生斋戒、终日诵经礼佛,那也无济于事!”
我们三个听了道信和尚的话,也都是深陷了沉思之中。
他的所言极是啊!佛家弟子想要保持六根清净,确实不能仅仅依靠吃斋念佛这种表面形式,而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和修养。
所谓“成佛成魔皆由心定”,正是说明了人的内心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内心的影响,如果内心不安定,那么无论怎样的外在修行都是徒劳无功的。
而且道信和尚有一句话我是特别认可的,那就是要多干实事,多去帮助那些生活困苦、急需援手之人,切不可只做表面形式,尽做些无用之功!
因为这修行不单单有修!还有行!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之前的经历…
自从我踏入修行之路以来,我常常会因为那未知的使命而心生烦恼,情绪也会随之变得低落或者焦虑。
如果我能跟道信和尚一样保持着随缘自在的心态,让内心恢复以往的平静和安宁,那么这些负面情绪也许就会渐渐消散,而且对于以后那场未知的使命,我也会充满自信和勇气。
“原来如此,小师父说得极是!修行本就应注重内心而非流于外在形式。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令我豁然开朗啊!”
郑大嫂此时亦不禁对道信和尚肃然起敬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