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4.第153章 天子重刑名(2 / 2)

加入书签

当日晚间,张让等四人带着他们做好的章程前来拜见刘辩。

而刘辩又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在雒阳建立些耳目,每日汇集重要消息交给朕,此事就交给张公吧,明日张公去寻贾侍中,朕已交代过,张公助他一臂之力即可”

后段珪宋典等人亦前来拜见。

在之后的时间里,雒阳城中出现了这样一幕,一辆辆车马载着财帛秩序井然地在巷道中前行,有好事者寻根溯源,发现这些车马皆是从宦官的家宅之中运出,往皇宫而去。

后来消息传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十常侍们感念天子的恩德,自愿以家财贴补皇宫之用。这些钱财都是运往少府的,用以填补失去的三年口赋。

当然,为此说十常侍的好话是不可能的,怎么也得骂一句活该。

光熹元年正月,辛亥日,朝会。

刘辩在朝会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道求贤诏令。

命公卿、二千石、州刺史举荐名士贤才一人。

又命以公车召海内经学大家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十人为博士。

说是成为博士,但只要这些人接受征辟,那么博士只是起点。

而这些人能被征为博士,年龄必然在五十以上。若其真的不想当官,拒绝征辟的理由也很好找。不至于征辟不成反倒有罪,双方都能接受。

刘辩宣布道:“众卿所举名士贤才,有才能过人者,不受名额限制,由朕亲自考察任用。”

虽然刘辩在名额上补了一个补丁,但他知道,这种额外的情况大概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宪帝当初重启党锢之祸,后来又西园卖官谋利,导致不少士人没了对朝廷的信任,不愿为官。

刘辩此举在于表明自己招贤纳谏的态度。

且以这年头举主和被举者之间互相成就的关系,被举荐的人要么有身份,要么有名气。

裙带关系避免不了,可总能淘到一些金子吧!

而且刘辩还记得历史上的一些名字,淘金的难度更低。

而随着未来整顿吏治,这一百多人的去处无需担心。

皇宫之外。

关于大赦天下,现实角度有其是否有利于治理之争,经学层面涉及到德与刑的讨论。

在雒阳的郑玄面对太学生们的请教,则先从礼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刑德八柄当由天子,恩罚从上而下。事依礼制,凡事处理适当,应无罪凶,灾消不至。”

郑玄虽没有直接回答,却也通过这句话显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是天人感应的信奉者,认可天子的权威。

他认为要不要大赦天下,是天子决定的事情。

现在各地有罪犯,有灾祸,原因在于礼制没能得到遵守,这是治理的问题。

由此,他的主张自不必多说。

在雒阳发言最自由的太学生们也分成了两派,这本就是新君允许的事,太学生们加入的热情更高了。

有人直白地问到:“过去几乎一年一大赦,可天下因此安定了吗?”

而此时正值地方上事情最少的时候,一些在雒阳附近为乡吏的太学生回归,他们带来了更现实的声音。

在他们的治理下,几无冤案,获罪者罪有应得,自然也该得到惩罚。

但唯有一种罪犯,让他们于心不忍。

即那些没有半点恒产,为佃户也只能将将活下去,真的无力上交算赋的百姓。

这些人若不能补上漏缴的算赋,当然是要受罚的,而受罚之后补缴更难。

本来还能靠着劳动赚取一些酬劳,成了打白工的囚徒之后就只能恶性循环了,最好的结果是全家被发配到边郡从军。

关于此事的讨论并不局限在雒阳。

颍川学风浓厚,距离雒阳又近,由朝堂引发的讨论很快就传到了颍川。

荀爽在党锢之祸后闭门修书,中平后屡被举荐征辟,皆不应。

最先提出大赦天下不利于治理的荀悦和荀彧一样,都是他的侄子。

荀子在儒家的地位比较特殊,其思想中包含了部分法家的理念。作为荀子之后的颍川荀氏,在学术上也继承了这一点。

这一日,陈纪前来拜访。他也是经学大家,其亡父陈寔是著名的党人。

陈纪头发花白,外面只穿着普通但精神头却很好,离着老远就对着荀爽喊道:“慈明,你那侄儿可出了好大风头!”

荀爽与陈纪二人的父辈便交情深厚,两人相交多年,常有来往。

荀爽自得地说:“吾之家学后继有人也!”

随后两人谈起了最近大火的“大赦天下”之争。

荀爽忽然问起:“三年孝期去岁便已过了,元方可有意一展抱负?”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他们这个年纪。他们对于孝道的遵守早已不局限于形式主义了,也不需要靠着经年守孝来扬名。

陈纪反问道:“恐怕想要一展抱负的不是我吧?”

他们是务实之人,明白大赦天下于治理无益的道理。

荀爽笑道:“仲豫与文若常常写信与我,言及新君有革新之志。老夫不信,长文未与伱写信!”

长文是陈群的字,乃陈纪之子,当初同样受荀彧推荐,为东宫属官。

“自然也写了。”陈纪捋着同样花白的胡须,气定神闲地说道,“想必待到新君出孝期后,朝廷的征辟便该来了,慈明这回应当不会拒绝了吧。”

荀爽只道:“对是否该大赦天下,雒阳还未有定论。”

“慈明想去雒阳辩经了?自去便是!”说着,陈纪取笑起来,“怕不是你担心被人说贪慕功名?”

也就是在多年老友面前,荀爽倒也承认得干脆:“过去公府征辟,老夫屡屡不应,如今自行跑去雒阳,老夫的脸面不要啦?”

“是极是极,还需等啊!”陈纪忽生感慨,“也不知新君,是否是吾辈所等之人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者的理想。

无论参与讨论的士人对大赦天下支持与否,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此事向外界传递出了一则信息天子重刑名。

对于只知抱着经典顽固不化之人来说,这自然不是仁德之举。

可在荀爽、陈纪这样所学经世济用的大儒眼中,却是励精图治的讯号。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