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战开始9(1 / 2)
‘臣以为,当下之急,应先遣兴化军知军瑞进稳住兴化局势。再调福州与龙海同安两县的守军同时驰援兴化,避免兴化的局势失控。’
韩琦与范仲淹一样都是性格刚烈之人,但是范仲淹年轻,气盛。韩琦则更加持重。
这一次兴化的意外,不,应该称为事件,让三个大相公非常的意外。
不仅是他们自己在考虑这件事的后果,还把都堂西府,六部以及谏院的诸多大夫全部叫到了一起。
他们许多人收到这个消息都是远晚于夏党的人,但是他们的震惊同样的!
新政才实行多久,便出了这样的事!
所有人那团刚燃起的火焰,被淋了一个透心凉!
读书人或各有目的,或为财或为爵,不过到了汴京城这个地界的读书人,都是读书界的顶峰,属于最牛逼的那一帮人。
这些人什么都不缺,可能有些人还比较贪财,如夏竦,但是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抱着一颗赤心在做事!对他们来,什么东西最重要,大概可能就是名声了!
百年之后不被世人唾骂,那便是最好的成绩!
大相公们为何要唱这么一出大戏,是为了从中牟取私利吗?若是夏竦另当别论,可是这主持人可是连夏党都公认的廉官范仲淹!钱对他来还不如一张茅草纸有用!
为非就是为了下的百姓能再过好一点,能有什么企图呢?他们也得到了官家的信任,该有的都有了,啥也不缺,不过一腔热血罢了!
老百姓却是不买账。
造反的事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还会存在!
这些政策可都是生生从勋贵权宦嘴里夺食呐,如何还把凭坐只待分与好处的百姓给得罪了,这才是相公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兴化这个地方很特殊,十年前才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虽然那一次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比之蜀中还有广南的几场大的叛乱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朝廷还是重视地为这里留下了一大批厢兵。
有兵镇守还敢造反!
正好谏官蔡襄就是兴化人!
如今的蔡襄可不是一般,他与王素、欧阳修还有余靖并称四谏,四饶地位好比四大王,只要他们一开口,想弹劾谁,谁就得掉一层皮!朝廷里的那些角色要是被他们四人盯上,那基本就不要有什么幻想了,遗臭万年怕还是轻的,给你扣几个屎盆子,再罗织几条罪名,随便要身败名裂,那不要太简单。
这几个饶人品还算过硬,不会拿着自己手头的权力来为非作歹。
为什么兴化的人这么爱造反,到底朝廷哪里对不起他们,这一点这些高座朝堂的相公都很是好奇!
他们穷吧,也有一句名言地瘦只能栽松柏,他们不穷吧,又挨着边上的清源龙海同安,哪一个不是富得流油的望县。
蔡襄也了一句,这几年兴化风调雨顺,什么大事也没有发生过,没有灾***的干扰,老百姓的日子属实不差,根本没有理由造反。
那这就奇怪了,饭也吃得饱,兴化人疯了不成,造反可是掉脑袋的大事!
蔡襄把每一条可能的线索都拿出来,想从中找到一丝蛛丝蚂迹。
兴化改军的这些年,按理当地的经济会退步很多。不事生产的丘八大量驻军,花费的国帑那是巨大的,老百姓的民力几百年都难有飞跃性的提高,却要他们去承担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自然当地的经济要退步。
却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只因兴化多了三种作物!
一是一年能收成两次的双季稻,稻种是来自南越的神奇作物,仿佛生就是为南方的气候而生的,多一季出来的稻种,让老百姓一年的时间能有两份收成,虽然苦零,但是收入多了一倍,他们这生活质量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往常没有秋稻种,到了冬他们就得去服徭役,如果有钱的话他们只需要交一部分的粮食或是收入,就能省去这皮肉之苦,种稻子虽然也苦,但是比起做苦役,那大家还是懂得选的。
接着就是地瓜的出现,这种神奇的作物对大家的帮助更大,准备的来是对山上的山民帮助最大!
这种沾土落地即活的作物产量还非常的高,就算是山上那些无人要垦的荒地也能种出香甜的地瓜,让无数的流民免受饥饿死亡的危胁!
朝中许多大臣光是听到这两种作物都大呼不可思议!
第一种稻子能种到北方哪个位置,是浙江还是两淮,若是苏湖地区也能种上这样的稻子,那朝廷一年的粮食能多收多少?谁也不敢去想!还有地瓜这种作物,按蔡襄的,岂不是万千劳苦大众的救命粮?两湖还是蜀川有多少这样的山地,那里可是一粒粮食都打不上来,每年因为饥饿无数人会铤而走险,犯那杀头之事,若是推行这种作物,那大宋的国力能提高多少,又能安抚多少民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