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0章 我真的没打算拍励志片啊!(2 / 2)
“我很好奇,伱是因为什么做出《爆裂鼓手》票房会很惨淡的判断?”
董凭急匆匆的赶回来就是为了这事。
电影的好几家出品方都在找他商量,让他找郝运确认此事。
“因为音乐这个题材,而且还是架子鼓,如果当时我选择古琴古筝什么的,可能都会更好。”
郝运有想过改换乐器,可是系统奖励给了他一整套配乐,换了之后就用不上了。
而且,系统给的剧本有很多细节全是基于架子鼓这种乐器。
为了不造成剧情违和,郝运也只能硬着头皮维持原样,放弃了票房成绩,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海外版权上。
事实证明郝运赌赢了。
如果是古琴古筝,海外版权可能就卖不到这么高了。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评论,集中在一起打印了出来,你可以看一看。”董凭拿出另外一份文件,全都是从网上找来的影评、观影感受,还有一些吐槽的东西。
郝运接过来,纳闷着难道这事还能有什么反转?
系统给的剧本很明显是国外剧本,主人公也是安德鲁、弗莱彻这样外国人的名字。
再加上是架子鼓和爵士乐这种主题、曹远征变态的角色塑造、还有全程压抑的气氛,所以郝运才判断票房不会太好。
脏兮兮才好满地爬:学了几年架子鼓,今天看到《爆裂鼓手》这电影,感慨万千,拍的真尼玛好,配乐也很好听。
钱兜兜:有病吧,我们这边电影院一天排了两场,一场早上七点半,一场晚上十点半,我特么带孩子怎么看。
不耍阴谋不舒服斯基:电影是好电影,就是排片太少了,我们市里只有最大的电影院才有,而且就尼玛一场,我还没抢到票。
赌书泼茶香:约了个妹子,看完《霍元甲》还没到开房时间,又看了《爆裂鼓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就回去打鼓了,原来影响我水平提升的是妹子。
太极卡卡:我上学的时候如果能碰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我就不至于没考上北大了。
恨冰不成水化雨:带上高三的儿子去看的,把他给看哭了。
……
上百条评论,郝运从里头获取到了几个有用的信息。
故事不难理解,虽然大家对架子鼓不感冒,但是咱们也不是没有鼓。
什么狗屁爵士乐不懂,就当是敲锣打鼓的鼓,也一样不影响观看。
大家喜欢看励志的故事和电影,并非是期望看到人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那只能被定义为童话。
而是想要看到主人公的不屈与反抗,从而获得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部郝运认为的外国剧本,其实并非完全是美式文化,反而与华夏式教育有着很多交叉的地方。
电影中,曹远征的高压手段包括不仅限于极其严厉的要求,毫无下限的辱骂,充满暴戾的摔砸物品和高强度的教学节奏。
外国人觉得叫虐待,电影参展的时候,英文名被定为《whipsh》,本身便是“鞭打”的意思。
然而,在儒家文化中,我们认同“天地君亲师”。
老师是与父母、皇帝同样级别的存在,在传统文化中老师和父母都是对的,这种说法贯穿了华夏上千年的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有印象,爸妈送你上学的时候,或者碰到老师的时候,总是不断地强调让老师别客气,给我狠狠地打,照死里打(这个肯定是客气话)。
从影片的中段开始,鲜血一直贯穿到影片结束。
鲜血,仅仅是努力的象征吗?不,同样代表了走向伟大的“代价”。
华夏认同这种“代价”,有太多的名言警句反复阐述。
甚至到了现代社会,在各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旧有许许多多的家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孩子也能碰到严厉一些的老师。
郝运再三强调过,《爆裂鼓手》不是一部单纯的励志片,他并不提倡曹远征的教学方法。
在内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柏林首映的时候说,反反复复的说。
奈何家长根本不鸟他。
反正2.19号看了电影的人都说这部电影非常励志,非常适合带着孩子去观看。
然后大家就把这部电影当成励志片看了。
小点的县城或者影院根本没有拷贝带。
大一些的城市和影院,就算有排片也没把电影排在黄金时段,以至于有些家长要起早贪黑的带着孩子去电影院向沈运哥哥学习。
误判了!
郝运抓抓脑袋,有些气恼。
气恼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给自己郝霸天这个英明神武的形象罩上了一层阴影。
也气恼观众不把他这个导演当盘菜,野蛮的扭曲了他要表达的东西。
我真的没打算拍励志片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