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章 扎什伦布寺(1 / 2)

加入书签

剩下的建筑中,见心斋有原图。

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

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但是,规模和格局都太小了,这个需要重新策划。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有原图。

就整体建筑风格而论,此庙以藏族碉房式为主,以汉式为辅。

主体呈方形碉式,白色条石为基,红色墙身,高厚坚固。

墙体上方四周,间隔设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饰以汉式单斜面遮檐。

西藏建筑色彩浓厚,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庙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庙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牌坊在庙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

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四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曰“慧照腾辉”。

石碑在昭庙内院,碑文为昭庙六韵,即三首五言诗,诗中夹注,均为乾隆御笔,亦系汉藏满蒙四体碑文。

昭庙殿顶的瓦是鱼鳞瓦,贴金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异常的壮丽。

裙房,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并不鲜见,但西藏和承德等地的寺庙内的裙房都是分散的,只有香山昭庙的裙房是围在一起的。

琉璃窗是汉藏宗教文化的融合,窗的形式是藏式的,但加了汉式的琉璃。

殿内的澡顶,汉式寺庙多为图案,而昭庙采用了藏式的六字真言;还有殿顶的檐兽,彩绘的内容等等都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表现。

玛尼杆,昭庙修缮时采用的四根玛尼杆是长16米的独木制成,气势宏大。

但是,子慕觉得既然要修缮,就建设的更加完美一点儿好了,他决定参考扎什伦布寺和园昭庙的结构,重新布局设计。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政教中心,其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将宗教特点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整个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僧侣房舍57间,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间,房舍鳞次栉比。

扎什伦布寺依山势而建,在其四周筑有宫墙,蜿蜒曲折的宫墙与其庄严的庙宇,一同构成扎什伦布寺的神圣之源。

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佛教殿宇随山势次第衔接,主体随从错落有致,于不经意间体现和谐对称。

扎什伦布寺的殿堂建筑在突出宗教与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凸显文化底蕴。

在扎什伦布寺中,大经堂是与寺庙共生的最早建筑之一,是整个寺院僧人打坐诵经的主要场所。

整个大殿面积达到600多平方米,大经堂内壁四周,在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掏凿出上千壁龛,内部供奉如来佛祖,天王罗汉、各种飞天神女、菩萨造像。

整座大殿内部矗立着48根红木圆柱,托举着巨大的房梁,房梁上垂挂着道道经幡,在室内随着窗外吹进的凉风徐徐飘动。

大殿正中供奉着班禅在此讲经解惑时的宝座,数百年间一直在此停留。

在大经堂左侧,有一大佛堂。

走进殿中,一尊11米高的弥勒佛像坐卧其中,成为大佛殿最醒目的室内陈设。

在大佛殿右侧供奉着两米多高铜制白度母佛像。

大佛堂内部地面以雪山特有的片岩铺就。

大经堂与大佛殿屋顶以传统藏式宫殿形式设计,从中掺杂了中原宫殿飞檐斗拱特征,屋顶瓦片以闪亮的金黄色鎏金覆盖。

在扎什伦布寺内有一座专门供奉清朝皇帝赏赐物品的殿堂,甲纳拉康佛堂,其译注为汉佛堂。

整座大殿内陈设考究,内部珍藏着历代皇帝向班禅赠送的各种佛教器物,经书手谕,册封官印和珠宝玉器。

与汉佛堂紧紧相连的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偏殿,明清时期朝廷对班禅进行册封时,朝廷使臣与班禅进行秘密会晤就在此殿中进行。

殿中现保存许多皇帝手谕和大幅画像。

在正面墙上,悬挂着乾隆身穿袈裟,收转法轮的画像,

强巴佛殿,是扎什伦布寺里比较宏大的殿宇建筑,因殿内有一尊高近30米的强巴大铜佛而着称。

强巴佛殿上下分为莲花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层,从大殿攀登到顶层,共有木梯105阶。

整个建筑墙体以条石垒砌而成,条石之间搭配协调缝隙紧密,底部面积862米,随着层数而逐渐收拢。

底下两层楼面内有回廊环绕,每层的四角各铸有铜狮一尊,整体硕大,威武雄壮有力。

强巴佛自底层起,直至五层,面南背北,以端庄姿态俯视整个殿宇,其高26.2米,肩宽11.5米,耳长2.2米,仅眉宇间镶饰的大小钻石就有32颗,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有1400多颗。

整体结构和谐自然,造型优美生动,是巨型雕塑中难得的精品。

此尊大佛耗时四年,共耗费黄金6700两,铜23万多斤,佛像面部以各种珍贵宝石镶嵌,因强巴佛为掌管未来生死之佛,所以在藏区,强巴佛在藏民心中地位尊贵。

释颂南捷大殿总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度为35.25米。

这座大殿建筑格局与其他灵塔殿不同,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用花岗石砌成,殿墙厚度达1.83米,能防御八级地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