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6章 代号“峨眉峰”(中)(2 / 2)

加入书签

唐亮知道历史上张鼓峰事件大概是7月底正式开打,但是具体哪天忘了,只记得前后大概是持续不到半个月,加上前期鬼子的准备,总共也不超过一个月时间。

当然这个事件之后,关东军很长一阵时间内完全将精力聚焦在张鼓峰,对扫荡冀东地区根本就是兴趣全无。

——这可是唐亮的机会,等于说敌人兵力最雄厚的战略集团打了个盹,虽然只是个盹,但是对于摇篮中的冀东根据地,那可是太重要了。

只是唐亮这没头没尾的“猜测”自然得不到大家的响应。

“鬼子控制了长城沿线,还搞了大量的‘无人区’,我们根本不知道关东军在北面要搞什么花招。”

很显然,即便鬼子将山海关内的坦克部队全部撤走,也没能让第四纵队的大部分人意识到北面出事了;相反大家更多的是认为这不过是关东军玩的花招,目的还是为了对付冀东的大起义。

“可能是东北抗联的作用。”

眼看谁都不信唐亮的“猜测”,唐亮决定胡诌一番,把“功劳”安在东北抗联头上。

对于这个猜测,大家只能吹胡子瞪眼,谁也不知道东北抗联到底情况如何了,如果东北抗联当真将关东军打疼了,这自然是好事;而如果关东军因此而退走,自然应该趁机将冀东地区巩固下来,未来便以冀东为跳板向东北扩张。

——只是当真是东北抗联的作用么?

“不管是否是东北抗联的作用,既然鬼子关东军的南下暂停,不管他们是不是打算从长城外搞一次大迂回作战,这都需要时间,我们不妨立即南下,配合军统的人把宝坻宁河拿下,如果有可能,连军粮城、大沽等地都一块夺下来,毕竟我们要有大量的粮食才能跟鬼子周旋下去。”

……

“鬼子在松花江下游两岸的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附近抓紧推行所谓‘匪民分离’和‘集团部落’政策,以各种手段切断广大群众与我抗倭联军的联系,而且其增派了多鬼子和伪军,加上已有的鬼子和伪军兵力,总人数达五六万。”

“他们实施纵深‘扫荡’、反复‘围剿’的战术,妄图‘聚歼’我们在这里的抗联部队。”

“松花江下游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已经日渐缩小,我们不能再犹豫了,需立即西征,在小兴安岭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那儿鬼子还没来得及建立‘集团部落’,我们还能从老百姓那儿获取一定的兵员和粮食。”

不久后,会议得出了决议,作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冲破敌人“聚”计划,组织抗联各军迅速向鬼子和伪军统治薄弱、尚未建立“集团部落”的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和黑嫩平原转移的决定,随后更是在萝北县麻花林子召开三、六、九、十一军军政联席会议,要求各军分三批西征。

与会成员都叹了一口气,仅仅在两年前的1936年,东北抗联的游击战争达到了新的高度。

随着“7·7事变”爆发,关东军抽调多个师团进入关内作战,东北(含热河)地区驻扎的鬼子常备师团迅速降低至4个师团。

全国的抗战形势,极大地鼓舞了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抗倭将士。

为适时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敌人进关,在北满临时省委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各部队,主动出击,打击敌人,尤其是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广大抗倭游击区和根据地的抗倭烈火越燃越烈。江南的方正、依兰、富锦、宝清和江北的通河、汤原、绥、萝北等地的广大农村,差不多都控制在抗倭军民手中。

东北抗联兵力也达到了2万多人,面对着高涨的抗倭形势,鬼子开始组建新的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陆续调入东北地区,至1938年初,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已经从最低的4个师团增至8个师团,同时还增加了3个独立混成旅团,将1个独立守备队扩充至5个,同时也开始加大对伪满洲国的伪军的武装。

在得到更多兵力后,鬼子便把松花江下游的伪三江省地区 ,视为“满洲”各省“治安术正”上作最“落后”的地区。从1937年冬季开始,就把“讨伐”重点移至伪三江省。

在鬼子的反复扫荡后,抗联队伍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兵力由高峰时候的2万余人断崖式下跌到不足3000人。

“同志们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持续牵制着鬼子,关内的形势终究会变好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