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章 探亲(1 / 2)

加入书签

周末孟千里回了一趟家。他家在申城西北200多公里的一个小县城里。说是小县城,但最近几年连续入选全国经济百强县。

所以孟千里的童年与少年期,跟研究所里多数外地人一比,物质条件算是比较丰足了。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他的爷爷是烈士,家里每年也有300公斤的稻谷补助。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千里没有过过苦日子,跟同龄人相比,他就显得比较理想主义。

在他的母亲眼里,这个儿子简直善良到天真。去年单位分房,论工作业绩,论业务能力,孟千里都是最理所当然的人选。偏偏一个新进单位没两年的后生,偷偷把女朋友肚子搞大了,手忙脚乱地领了证,找了领导哭诉又托了关系,就把孟千里的名额给占了。

这个傻儿子呆愣愣的,连找领导都不会。等她这个老娘赶去申城帮忙理论,那对小夫妻早就搬进新房待产了。

反倒孟千里掉过头来安慰她这个老娘:“房子是给人住的,单位给的是福利,不是论功行赏的彩头。人家孩子要出生了,三个人挤在10平米的单身宿舍里,转不开身嘛!”

说到这点,孟妈妈就更来气。“那后生才27岁,马上就要当爸爸了。你年纪比他大,连女朋友都没有!”

孟千里刚回家半天,听见老娘又念叨起这套旧经,耳朵里的茧子便又犯了痒痒。当着老娘的面,还不能被看出左耳进右耳出的实情,只好暗暗叹口气,跟在母亲后面,帮她往地里撒萝卜籽。

他家在县城近郊,地很少,户籍人口只有一亩多地。他在大城市工作,户口在单位,姐姐早已出嫁,家里就父母二人,只有两亩多地,只够种点口粮和蔬菜。

但经听多了,连茧子都受不了。孟千里刚想找个借口开溜,忽然听见远远的有个声音叫他。

抬头四顾,发现是堂哥孟祥泰正站在隔壁大门的台阶上朝他招手。

他老家村里多是最近五到八年新建的二层小楼。小楼带院子和厢房,样式都差不多,有的还在院子前面建了浅浅的前厅和杂物间,修起高大的门楼,外墙上贴了瓷砖,门楼顶上用彩色瓷砖,上书“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

孟祥泰家里就是这样的,比隔壁孟千里家里简单的粉刷了白色石灰的青砖小楼气派多了。

孟千里跟母亲说了一声,就朝堂哥家里走。孟祥泰跟堂弟差不多高,但他身形壮实,牌面很宽,估摸着有一个半孟千里那么重。

待到近前,孟千里发现堂哥的脸和头发都泛着亮。头发抹了发胶,脸上大概是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全堆到表面来了。

他叹了口气,早十年间,堂哥也是个清秀而高瘦的年轻人。别人都说堂兄弟二人看着像亲兄弟,轮廓和气质太相似了。

岁月是把杀猪刀,不过十年时间,孟祥泰就成了这个样子,要不是在家门口,他真认不出来。

不过孟祥泰对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却没有半点不满意。他挺胸凸肚,从腰间皮带上摘下一个黑色的东西,递给孟千里。

孟千里愣了愣,不明白堂哥这是什么意思。孟祥泰把东西往前伸了伸,示意孟千里拿着。

“大哥大呀,送你的!”他说。

孟千里自然知道这是大哥大,但是送他是什么意思呢?一只大哥大价格上万元,没点关系还买不到。

孟祥泰看他不动,就把机子塞到了他手里,然后才呵呵笑道:“你别觉得收受不起。这是我之前用的,现在换了个新的,旧的得送人。送生意伙伴旧的拿不出手,咱家这辈就我们俩男丁,你爹我爹用不着,只能给你了。”

孟祥泰做过几年倒爷,赚了不少钱。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价格双轨制,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存在价格差,倒爷就利用这个倒买倒卖。这两年国家实行价格并轨,倒爷们纷纷转行。他搭上了一批专门做俄罗斯生意的人,跟着成了俄罗斯倒爷。就是从中国广州之类的东南沿海城市进货,买了大量日用品,运到东北出境,穿过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类的大城市散货。

这样赚得更多,但风险也高。在俄罗斯会被黑帮盯上,有时候财货两失。更危险的是在一些边境小城,人烟稀少,国内有些逃犯偷偷越境,也在那里打尖歇脚,杀人越货是常有的事。

这么看来,孟祥泰那比别家亮堂一点的门楣全是他自己用血汗挣来的,完全配得起。

“可是我用不上啊。”孟千里挠挠头。

“先拿着,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孟祥泰笑嘻嘻的。

兄弟两人边聊着边进了院子。“听说日本人留你在那儿工作了?你怎么不答应呢?”孟祥泰从冰箱里取出一瓶汽水给堂弟。

孟千里喝了一口才回:“不想跟日本人共事。”

孟祥泰在沙发上坐下来,“也行,咱们家有我挣钱就行了,你去为国家做贡献。以后一个有名一个有利,都是我们老孟家的荣耀。”

孟千里一愣,却没想过还能这么算。倒也是个不错的思路。从小堂哥擅长打架,他擅长学习。有小混混来挑衅,出面应战的都是孟祥泰。十几岁他上学有了出息,村里人都说孟祥泰不成器。只有他为堂哥辩护——天下道路千万条,人各有志。十年后堂哥做生意赚了钱,村里人又说上大学原来没什么用。孟祥泰反倒帮着小叔家里盖房,扛起了孟家两房的大小责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