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驻足于此(1 / 2)
梁山的雄狮终不能长久地驻足于武府之畔,守护这片宁静。四海镖局的羽翼已展,其规模之巨,人力之需,皆前所未见。此番梁山精英北上,助武大铲除七星盟之患,纵未能力挽狂澜,其情可佩,其义已显。
武大心细如发,悄然间引领四海镖局走向了另一番天地,犹如后世之“快递业”,却不仅限于物之传送,人之护航亦在其列。镖局之源,史籍未详,或始于明朝正德年间之“打行”,历经风雨,至清而盛。而武大以超越时代之智,使镖局穿越时空,于大宋盛世中绽放光彩。
四海镖局,解商人之忧,借武大之名望、梁山之威、卢俊义之河北基业及摩尼教方腊之力,业已遍布宋土,声名远播,信誉卓着。武大,作为其奠基人及大股东,誓要在商界掀起新波澜。
朝堂之路遥且阻,武大意在江湖,欲以现代智慧,在商海翻云覆雨,图谋富可敌国。待握金融命脉,宋徽宗亦不敢妄动干戈。世间谚语云:低调为人,高调谋财。于是乎,武大飞鸽传书,西门庆、梁山首领晁盖与宋江、河北卢俊义,乃至摩尼教方腊,皆收其函:
“自即日起,四海镖局将设钱庄矣!”
二十一世纪,储钱借贷何所向?非银行莫属。钱庄,银行之先祖也。然开设钱庄,非财不足以语此,武大岂乏资财?
答曰:不然,财非所虑,独力难为也。
是以,武大邀童家共舞此局,童贯之名,将军之威,足以震慑宵小,背依如此,钱庄根基初定。初始之资,则赖梁山、摩尼教及卢俊义诸英杰襄助,梁山财力雄厚,作坊先行,收益颇丰;阳谷武府,更是财冠群雄,四海镖局之分红,加之武府为各方铺设工坊所得,流水银两,非比寻常。更勿论阳谷半城,武氏工坊林立,其中最利不在高价香氛,而在寻常百姓手中的香皂。微不足道之物,因量而显其利,日积月累,财富累积惊人。
武大嘱咐西门庆,筹措资金,辅以卢俊义,借四海镖局威名,山东、河北、江南,乃至京城陈留,钱庄遍地开花。银钱闲置者,存之有利;商贾周转不济,物抵之,息低不过分,绝无高利盘剥之恶。
自购陈留半城,财帛需自阳谷输送,武大早有建钱庄之念。古来钱店、银号,钱庄雏形,至明代始现,而今朝,武大意欲亲自主持,李师师之事,使之心意已决,欲观宋徽宗面对钱庄之银,超出国库数倍之时,容颜如何。
若王权强夺,武大坦然应之。钱庄银两,系万民商贾之血汗,帝王若妄动,恐激起民愤,社稷不稳。
钱庄之兴,非朝夕可成,武大静候风云变幻,以待时机。其一声令下,大宋沸腾,皆议钱庄之事。未及开业,四海镖局已散消息,谓之造势。无手机网络,唯凭人力,幸有四海镖局,声名渐起。
首当其冲,阳谷也。西门大官人一挥手,店铺整饬,私塾学童精于算术者,为伙计,武氏钱庄,于此诞生。
武氏一族在阳谷拥有无人能撼之威望,钱庄开张的首日,县城内外,无论尊卑老幼,皆携带着家中闲置金银,不论多寡,纷纷汇聚于钱庄门前,排起长龙。
远道而来阳谷谋生的异乡客,目睹此景,只见当地百姓或抱或背,满袋铜钱沉甸甸,无不瞠目结舌。他们万没料到,这些日常低调的寻常百姓,竟藏富如此!
更为震惊的是,那些携带钱财步入钱庄的乡邻,出门时两手空空,引得众人哗然,那银钱怎的不见了?
几位早至阳谷务工的外乡人,自恃有些脸面,凑近刚从钱庄步出的“刘三叔”,低声道:
“三叔,你的银两呢?”
刘三叔,阳谷出了名的和蔼长者,总是笑容可掬,未曾给人颜色看过。他的运气不俗,小儿子已成武府侍卫的候选人,再进一步,便是武府正式护院,堪称鱼跃龙门。
刘三叔笑眯眯地从怀中取出签了字画了押的凭据,一脸得意:“瞧瞧,不都这里嘛!”
“啥?!那么多钱就换这一张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