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五章 路谣进京,意外的会面(2 / 2)

加入书签

姜玉楼没有急着出谋划策,反而问道:“路大哥,你之前准备发表在哪里?”

“没想好,秦社长挺照顾我,按说发表在《当代》也可以。但是《收获》的编辑也联系过我,承诺会大力宣传我的作品,所以……”说到这里,路谣有些不好意思。

“稿酬一样吗?”姜玉楼说道:“路大哥,如果稿酬一样的话,我确实没办法给你更好的建议。”

“那好吧,我自己在琢磨一下。”

路谣一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而且姜玉楼已经帮他够多的,投稿只能他自己仔细斟酌考虑。

又说聊了会儿文学创作,姜玉楼便提出告辞,“路大哥,我就先走了。你这边要是有缺的东西,就告诉我。”

回到家后,他决定好好休息一天。去陕北路途遥远,一来一回的一个星期过去了。再不休息,他怀疑自己的身体都要扛不住罢工。

只是,他想要休息的打算很快泡汤。

北影厂的厂长亲自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现在,北影厂的厂长还是汪蓬龙,也是北影厂的第二任厂长,他会在这个位置上坐35年。

这么个大人物找上他,肯定是有原因的。

他好奇之下询问一番缘由,才得知答案,是他的《情书》在岛国拍摄成电影,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这个消息传回国内,舆论瞬间沸腾。

华夏作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不稀奇,但是被国外拍成电影,那可是大大提升名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大事情,值得大书特书的。

更别提现在国家和岛国关系不错,再加上媒体自然推波助澜一番,他姜某人现在都快成中日友好的桥梁了。

姜玉楼瞬间吓出一身冷汗,中日友好的桥梁?

这担子也太重了,他可扛不起来。

他就想老老实实写个书,顺便赚点钱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那种国家大事他可参与不了,也不想参与。

就中日关系……他可不想过个十几年被贴上汉奸作家的标签。

汪蓬龙道:“小姜啊,现在呢,民间和上面都觉得你的作品很好,不能都让外国人拍成电影,我们自己也要拍,所以呢,我们厂就主动请缨,想着同你合作一次,一起为人民带来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

“领导,我这边没什么问题,就是咱们北影厂看中哪部小说了?”姜玉楼连忙道。

他的小说作品虽然多,但是适合北影厂拍摄的实际上也没多少。

《侏罗纪公园》没能力,《情书》上面不一定喜欢,《楚门的世界》议论太多,《扬名立万》拍不明白,《暗算》已经拍过电视剧,《李十三推磨》的篇幅又太小。

这么一划拉,似乎只有一部《黄土地》合适。

果然,就听汪蓬龙道:“我们厂里商量了一下,觉得《黄土地》就挺合适的。”

“领导,您能接受一个年轻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吗?”姜玉楼突然问道。

“什么……什么意思?”汪蓬龙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

姜玉楼解释道:“其实,去年我就将《黄土地》改编成电影的版权交给了一个北电导演系的学生。”

“什么,一个学生拍您的电影,这怎么行!”汪蓬龙大惊失色。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而且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我。”

姜玉楼将当时发生的事情,挑重点告诉了汪蓬龙。

“哎呀,那真是太可惜了。”汪蓬龙有些遗憾,觉得自己行动太慢。

姜玉楼微微一笑,“领导,您难道没有想过那位年轻导演可以和北影厂是可以合作的吗?”

“合作?我们有自己的导演……咦?”汪蓬龙话说到一半,突然觉得姜玉楼的提议也不错。

北影的学生素质都是不差的,而且姜玉楼提到过的那位学生,叫陈恺歌是吧,他的父亲也是导演,家庭本就不一般。听说厂里本就准备从学校找些电影专业的学生,招个年轻导演也未尝不可。

这么说来,似乎有搞头呢。

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不想放弃《黄土地》这个改编项目。

就像姜玉楼心里所想,他写的书是不少,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也多。但是,在这个年代,拍成大众和上面都能接受的,似乎只有《暗算》和《黄土地》。

可《暗算》去年播过电视剧,这样一来,只有《黄土地》这一部了。

想了想,汪蓬龙说道:“也不是不行,只是不知道那位学生的能力如何。”

看到他能接受这种合作方式,姜玉楼也挺高兴的。

要不然,《黄土地》这项目的筹资和拍摄还要费一番功夫呢。

现在多好,北影厂要资金有资金,要人也有人,设备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合作方了。

姜玉楼笑着道:“这个好办,剧本我已经写好了。导演也有现成的,摄影师也有个天才,也是北影的。筹备方面,他们也早就写好计划书,只等毕业进入电影厂提交。既然领导有这个想法,不如大家见一面,开门见山的谈。谈好了,那两位年轻俊杰也能进北影厂,是不是?”

汪蓬龙一想,还真是这个理。而且,还是个一箭双雕的好事情啊!

“那就拜托小姜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