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一十章 这份辛苦值得了!(1 / 2)

加入书签

唐国蔷和龚雪现在还不明白表演的真谛,但终究会明白的,姜玉楼希望他们越早明白越好。

拍摄《黄土地》这样对内心感情表达还不算特别深刻的电影,他们的表演还算达标,但拍摄那种对各种感情和表情要求极高的电影,他们此时还差得比较多。

姜玉楼也没有说得太明白,一个是怕现在说得太多,干扰他们的拍摄,另一个,演技本就是循序渐进的,除了天赋出众之辈,其余人终究要靠经验累积。

再之后,他和陈恺歌以及张亿谋会面,商讨拍摄流程。

这次的拍摄基本都是实景拍摄,主要场景也是借的当地村民的房子,一切都准备妥当后,拍摄正式开始。

由于前期的准备非常充足,因此拍摄十分顺利。按照计划,最多三个月就能完成全部拍摄任务。

在拍摄的过程中,姜玉楼也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张亿谋对于画面呈现效果要求极其苛刻,现场一旦张亿谋觉得工作还不到位,便会黑着脸一言不发,他“张黑脸”的绰号也是由此而来的。

这天,摄影组需要选择一个山坡景地,要求是坡上有一颗零零的杜梨树,树下有白色的小路,蜿蜒向上。此景遍寻无着:不是树不合适,不是路不合适。

眼见如此,张亿谋自然又黑了脸。

苦苦相劝了几次,张亿谋都不从,无奈,陈恺歌只能找上姜玉楼,想在姜老师这里寻求支持,

“姜老师,你劝劝张黑脸吧,他又犯倔了。”

姜玉楼反问道:“为什么要劝?”

“啊?”陈恺歌被他的反问整懵逼了。

“明明……明明不需要这么苛刻……”

姜玉楼摇头道:“你觉得你们的导演水平和摄影水平比之成熟的团队如何?”

“比不了。”陈恺歌老实回答。

“那你们有着将随便一处外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吗?”

“没有。”

“经验你们比不过成熟的导演团队,天赋有没有达到惊才绝艳的地步,唯一能依仗的不过是对每一个镜头的精益求精,即摄影的工匠精神。如果你们连这点严格要求都做不到,我很怀疑这部电影你们最终能拍摄个什么效果。”

姜玉楼说得很重,陈恺歌的脸色更是一阵青一阵白,最后才连连道歉,并说会尊重张亿谋的选择和成果。

只是,陕北七月份实在太过炎热,白天拍摄的时间有限,不能耽误太多时间。

姜玉楼想要避免剧组的人员空耗在这里,便找来了张亿谋,询问他的真实想法。

张亿谋说出了自己的要求后,便期待着看着姜老师,他总觉得姜老师能带给他惊喜。

姜玉楼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在沉思片刻后,去了那处外景地。观察片刻后,他还真有了个想法。

于是,他叫来陈恺歌和张亿谋,指着那处坡地,“咱们可以踩出一条路来。”

“什么,踩出一条路?”

两人先是惊讶,继而感到一阵迷茫。

“不懂吗?”

两人摇摇头,完全不明白。

姜玉楼指着山坡,指指点点一番,“你们召集摄制组的人员,用卓别林的步伐鱼贯而上,只留亿谋在对面山梁的机位处指挥、观察。什么时候这条路变得白且平滑,不落脚印痕迹,这个法子就成了。”

“明白了!”张亿谋兴奋地拍了一下手掌。

陈恺歌反应过来后,也连忙夸赞道:“姜老师,您真的太有想法了!”

“哈哈,让你们自己想,你们也能想到,我这算是越俎代庖了。”姜玉楼微微一笑。

陈恺歌恭维道:“怎么会呢,有您的帮忙,节省了我们不知多少宝贵的时间。”

张亿谋憨厚一笑,他也是这么想的。

剧组三巨头商量完毕后,陈恺歌便和张亿谋一起,指挥摄制组全体人员开始人为制造合格的山坡外景地。

他们从上午十点开始工作,直到四小时后才成功,此时,那处山坡的路像极了多年踩踏成的。

这时,远在山梁机位处指挥的张亿谋脸色也就渐渐变白了。

山坡的路制造成功后,剧组开始拍摄送亲的戏。

剧本中的许多造型场景,如黄土高坡、黄河、迎亲队伍和腰鼓阵等,与人物紧密融合,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因此,这几个场景的拍摄也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这时,龚雪悄悄地走到姜玉楼的身边,她此时没有拍摄任务,可以休息一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