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写一部能垫头的书(1 / 2)
路谣,《人生》。
陈中实没有想到,过了这么久,又有人在他面前提到这个名字,提到这部小说。
同样是陕西人,同样是作家,即使他不像,但总会有人拿两人作比较。
陈中实抽着烟,烟雾缭绕间,使得他此时的神情忽明忽暗,好似在回忆,过了良久,他才开口道:“路谣我当然知道的,我们还是朋友。当我得知路谣的《人生》发表后,我直接从延安回到灞桥镇,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
读完这部在路谣创作道路上,也是当代文学史上堪称里程碑的作品之后,我坐在椅子上,‘是一种瘫软的感觉’,不是因了高加林波折起伏的人生命运引起的,而是因了《人生》所创作的‘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艺术的打击。”
“所以,你气馁了,胆怯了?”
陈中实两根手指夹着烟,又吸了一口后,方才轻轻一笑,“相反,我更有创作动力了!”
“其实路谣在创作《人生》的时候,也找我聊过。那时候,他已经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得知他要闭关创作后,我真的很佩服,心里也有了创作一部中篇小说的想法。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在做准备,也才有了现在的《康家小院》。”
姜玉楼轻轻点头,他不知道原来两人还有这种渊源。
“我觉得我是个追赶者,这没有什么,反而是我的荣幸。我们俩不存在竞争,反而有这么个前行者,在激励着我前进,即使我想懈怠也不行。”陈中实笑着道。
姜玉楼想到路谣,也笑了起来,“是啊,路大哥的创作欲望真的很强,有时候连我都佩服。”
“姜社长和路谣是朋友?”
“嗯,非常要好的朋友。”
接着,姜玉楼将两人的相识,到成为好朋友的经过说了一遍。
陈中实听了连连感叹,觉得路谣有姜玉楼这个朋友是他的运气。
姜玉楼则不这么认为,他说,“路大哥没了,依然会是那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是青年人的人生导师,我能帮到他的其实非常有限。”
“路谣有开始着手写长篇吗?”陈中实沉默片刻后,问道。
姜玉楼如实说道:“路大哥准备再写几部中篇练练手,还要准备长篇的题材,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才会正式开始创作。”
闻言,陈中实先是点了点头,接着又摇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我没有路谣那种天赋,我觉得自己距离写长篇小说差得还有点远,还是实力不够。”
姜玉楼道:“陈大哥,引用柳青老师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你现在遇到的就是岔路,究竟该怎么走,还是要看自己。”
陈中实有些惊奇,“姜社长也读过《创业史》?”
“作为从陕西走出去的作家,又怎么会没有读过《创业史》呢。”
《创业史》的作者柳青,也是老一辈的陕西作家,由于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创业史》我也读了四五遍,每读一遍,心里的感触越深。”陈中实眉头微皱:“只是这个长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对的。但是,积累也需要及时转化为成果。一部长篇,或者是大长篇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不趁着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去创作,等到年龄大了,即使积累更加充足,也会缺乏创作的激情和精力。”
陈中实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很对。
自己已经四十岁了,对于作家来说不再年轻,属于他的创作巅峰期也许不会太长。如果他不趁着年富力强的时候创作,等年龄再大一些创作还真没有从现在开始准备好。
陈中实看着姜玉楼,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之色,“只是,写什么好呢?”
姜玉楼望向窗外,眼神深邃,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陈大哥,你知道黄土学文吗?”
“黄土文学?是姜社长开创的文学流派吗?”陈中实问道。
姜玉楼点点头,又摇摇头,“黄土文学的核心是“黄土地文化”,其创作主体多为有过务农经历的作家,以乡土创作为主,但又超越乡土文学之上。”
“在题材、主题、风格诸方面与一般文学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对黄土地人民善良、淳朴、坚韧品质的深情赞美、对乡村艰苦生活的真实展现、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文学的诗性追求。坚实地立足乡土,守望乡土,讲述“黄土地”的忧患、痛苦、裂变、转型。”
“其实,路大哥和你创作的不正是黄土文学吗。”姜玉楼感叹道:“八百里秦川,三千年传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这里埋藏了太多的故事,立足于此,难道还怕没有足够多的文学素材吗?”
陈中实闻言,缓缓点头,“所以,还是要立足当地,立足乡土之间。”
陈中实看向姜玉楼,眼神说不出的激动,“姜社长,你说的这些话,曾经也有人对我说过。他说,按照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完全足够了,为什么要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但是,现在我突然明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