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反响空前(1 / 2)

加入书签

赵子成,一个平凡而又充满热血的青年,他是宋文麾下的一名得力干将。

年前的一个清晨,赵子成坐在他那堆满书籍的办公桌前,耳边回荡着宋文的指示:“子成啊,在年前,我要看到你写一篇评论专号作品的文章登上报纸。”

“啊?主编,我,我没有经验啊。”

他的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底气,毕竟,评论专号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精准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而他只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

宋文笑眯眯地看着他,“没经验不要怕,社长说了,你们只要把自己心里想的写出来,至于能不能发表,那是报社的事情。”

“啊,这是社长的指示吗?”赵子成激动到。

宋文道:“没错,文坛和评论界对于咱们《最文学》第一期“陕西专号”的评论比较谨慎,所以社长想加一把火,让媒体“陕西专号”的讨论火热起来,本着锻炼新人的目的,社长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咱们编辑部。”

“宋主编,我愿意试一试。”赵子成没有退缩,现在杂志社需要他站出来,那么他义不容辞。

“很好,子成,我和社长没有看错你。”

宋文立刻召集编辑部的精英们,共同商讨这篇评论文章的内容和角度。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后,他们最终确定了几个评论内容的主题和框架。

主题和框架有了,但是这评论文章该怎么写还要看他们自己。

年前的那些天里,赵子成在单位工作,回到家后还要看报纸,学习如何写评论。

好在,他在编辑部也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具体怎么写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于是他写了一篇名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学之光》,他从柳青写到了最近大火的路谣,让后引出陈中实,邹志安等人,对几个人的作品一一做出点评,并且做出预测,今后陕西大地上最值得期待的作家都在《陕西专号》发表了文章,他们会成为所有作家的榜样。

当这篇评论文章终于成稿,赵子成将它发到了报纸上。他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默默地祈祷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一些关注。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评论文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仿佛是一声发令枪响,国内许多知名作家和评论人都纷纷站出来,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最文学》第一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同时,赵子成的这篇评论文章也被多家报纸转载,他俨然成了国内评论界的一颗亮眼的新星。

这场讨论如同一场文学盛宴,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思想的火花四溅。一时间,整个文学界都被这场讨论所吸引,读者们也纷纷关注着这场由一篇评论文章引发的文学风暴。

赵子成站在风暴的中心,感受着那股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他知道,他们成功了。这篇评论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评论,它更像是一面旗帜,将读者们的目光引向了《最文学》,引向了《陕西作家专号》。

说实话,陈中实、郭景富和邹志安这些名字在文坛上并不是陌生的,他们早已在文字的海洋里默默耕耘,但在全国读者的视线中,他们却如同隐藏的宝石,鲜为人知。

然而,《最文学--陕西作家专号》的推出,让这些低调的作家们有了站在全国舞台的机会,他们犹如新星般在夜空中闪耀,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当读者们翻开《陕西作家专号》的那一刻,他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陕西的文坛不仅仅是姜玉楼和路谣这两位巨匠的天下,还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书写着他们的梦想与追求。

陈中实的文字则像是西安的古城墙,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郭景富的笔下则流淌着黄河的波涛,激情四溢,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活力与希望;而邹志安的作品如同陕北的黄土高原,厚重而深沉,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读者们被这些作品深深吸引,他们慷慨解囊,纷纷购买《最文学》第一期,渴望一探究竟。书店的架子上,《最文学》第一期被抢购一空,人们争相传阅,讨论着这些作家的作品与风格。

一时间,陕西的作家们成为了全国读者们热议的焦点,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犹如一股清流注入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