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东施效颦,三顾茅庐(1 / 2)
北汉如此迫不及待地推行新政,让喘了一口气的袁绍和曹操心里那根弦又紧绷了起来,开始效仿着这场变革。
要知道北边在短短半年里铸铜钱、开科举、兴农事、修水利、建道路、革兵甲,一系列的大动作从来就没有停过。
这些事他们要办成一件也颇不容易,因为身边的掣肘实在是太多,反对的声音也太大。
曹操那里倒还好,毕竟贤臣良将众多,而且一直在以北边为假想敌。
众世家非常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战胜北汉这个强敌,就得不遗余力的支持楚王曹操。
就算一些自身利益被曹操推行的改革所侵害,他们也知道轻重和取舍。
不过科举一事反对的声音太大,曹操知道这是大部分臣子及其身后家族的底线,也就没有硬压着推行。
袁绍这边就力有不逮了,政令颁布下去后成了一纸空文。
那些命令下到县一级就结束了,甚至连县衙的大门都没有出。
后来沮授命令所有地方都必须张贴布告,将新政广而告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官员让人写的政令如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
布告基本写得晦涩难懂,又没有人给百姓解释。
那些基层的吏员不是世家的人,就是靠世家养着。
屁股都坐歪了,又怎能实心实意的将上面制定的政策传到每个百姓耳中。东施效颦,概莫如是。
而北汉这边就比较狠了,不但驻军为新政保驾护航,还将军中一些在战场受伤的老兵强制退伍。
将这些人安排到各个地方去当啬夫,变成了一双双安插在各地的眼睛。
这些人有直接越过当地县衙向吏部奏事的权力。
换句话说,每年的考评是否为甲上,这些从军中转业的啬夫很有发言权。
而且因为啬夫被纳入了行政体系,这些人以后也是可以做县令、县丞一类官员的。
这些转业士兵自然是汉王最忠实的拥趸,一有风吹草动,可以很快将消息传递出去。
当地驻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剿灭一些破坏新政的地方势力,这些在乡里观政的啬夫功劳不小。
北汉各项新政能够顺利推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百姓配合。
谁对自已好,谁对自已不好,百姓的心中和明镜似的。
就是那些家中死在战争里的,也都不是很怨恨汉王刘备,他们只恨这个乱世,恨那些不把他们当人,高高在上的地主老爷们。
苦尽甘来,终于活得像个人,百姓们又怎么会反对新政呢。
而且别看铺路、筑城、修堤坝等工程征发了很多民夫,可每个人都有钱拿,工钱给的还不低。
此外一日三顿饭,顿顿有荤腥,这是多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而那些官吏也没有什么官威,就坐在田间地头里给百姓们讲政策,唠家常,扯些不着边际的小道消息。
看着那些啬夫吹嘘着当初自已在草原多么勇猛,砍死了多少胡人之后,每个乡民心里都充满了被保护的安全感。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桃园四结义,麒麟谋天下的小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