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0.事多(1 / 2)

加入书签

“奶奶, 你怎么来了?”听见有声音走近, 以为是王大娘回来了, 结果, 一抬头,竟然是从他来,还是第一次见的奶奶杨瑞芬, 带着她的小女儿张英过来了。

常宁脑子里马上就把姨妈昨天和他说的话想起来,再嫁, 再育, 最疼最小, 现在来一样只会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你得了个名额要进城?”杨瑞芬语气很平淡, 没有一点感情, 她对自己前面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多少感情, 对儿子的儿子又会有什么感情, 要不是小女儿想进城,她才不会来。

“奶奶也知道啦?”要是前面还有怀疑的话, 现在常宁完全可以肯定, 所谓奶奶就是奔着这个名额来的, 为了她无时无刻只想着做城里人的女儿。

“你小姑还小, 吃不得乡下这苦,你在农村也结婚生子了, 进城没必要, 把名额让给你小姑。”语气很直接, 不带一点商量。

“奶奶, 我今天已经把户口迁好了,工作也报道了,再改,我没那本事。”干脆直接把话给堵死,然后,搬家,赶紧搬。

“那有什么,你就说你弄错不就行了。”杨瑞芬眼皮都没多抬一下,嘴皮到是上下一动了,只不过,说的就不是人话。

“奶奶,人家不是三岁小孩子更不是傻子,我没那本事。”常宁好笑,杨瑞芬这是把女儿养成了傻子,然后把所有人也当傻子了。

所谓的奶奶,其实应该算是这个时代少见的读书人,读到什么程度,常宁并不清楚,但家世应该不错,只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可钱财没了,知识难道也跟着没了吗?

也是,有些人就是能有会把知识读到狗肚子里去了的本事,明明知识能让人明事,可有些人除了知识让她识字外,脑子却是越读越豆腐。

杨瑞芬想让女儿进城其实无可厚非,心疼女儿,不让女儿在土地上劳累,可以理解,他不也一样的想法,家里的孩子们,他想给他们更好,但他从头到尾想的都是靠自己,也没去抢谁的便宜。

但他这位奶奶可就不同了,明明她比自己有更好的条件,她识字,家里条件也绝对比他好,好好培养,让张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完全能做到,但她却偏不。

小女儿让她教得空有进城的心,却没进城的命,上学,这个年代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机会,张英却能生生浪费掉,初中都没念完,就实在念不下去了,听说,小学的作业有时都是她妈给她做的,够让人无语,能把书念成这样的,常宁也够开眼界了。

“要你本事干什么,是要你去说!”杨瑞芬才不管,只要小女儿能进城就行。

“常宁,你是我侄子,是我妈的孙子,就得听我们的,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一旁的张英还在趾高气扬。

“奶奶,真要这么说,我们就得好好说说了。”常宁连常父常母那里都不怕,还会怕了隔代的,开玩笑呢。

“说什么,你小姑说得对,你就得听我们的。”为了最疼爱的女儿,杨瑞芬早就不要脸了。

“奶奶,你是再嫁吧?我记得当初你再嫁时没带我爹和二叔一起嫁过去,算是不要他们了,这要按礼,你再嫁后就和爹,二叔没了关系,以后爹,二叔不孝你老,不给你送终,爹他们姓常,你现在的夫家姓张。”这话按理说,常宁不该这样说,那是过去的旧思想,娘就是娘,对娘好,不该有任何限制,只是遇到不好的娘,常宁只能这样说,事实上,杨瑞芬对前面的两个儿子,她做在前,就不能怪别人做在后。

常父现在的性格完全就是被其母这样的行为造成的,从杨瑞芬把大儿子,二儿子放在父母那里后,就再没过问过一次,也是她父母还有兄弟心善,要不然,今天有没有这两个儿子,都难说。

正因为如此,常父和其二弟也就是每年一个过年,一个中秋节,会送点礼过去,平日,什么来往都没有,儿子都这样对待她,她还想着儿子的儿子又能如何对待她。

到这里,常宁是不是该庆幸杨瑞芬当年做的这些事,让他现在有底气抗住,一因一果,因因果果,谁又能说得清。

“我再嫁,也是你奶奶,是你奶奶,你就得听我的!”杨瑞芬这次终于动了怒,她没想到三锤也打不出个屁来的儿子居然还有个能说会道的儿子,她是见识了。

“奶奶,你要是帮我养过七个娃,我是应该听你话,可你连颗瓜子都没给过你孙子,这样的奶奶连外人都不如,你让我听你话,你觉得可能吗?”常父再冷漠自私,但想想常父的成长,常宁也得替常父心疼几下,这样的娘,怎么配叫娘。

“你——!”杨瑞芬手指着常宁,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她没想到孙子会这样牙尖嘴利,以前不是说,和他爹一样老实嘴闷吗,要不是这样认为,她也不会想当然地带着女儿就直接过来,怎么着,也得通过大儿子来施压,现在,只能再回过头去找大儿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